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通用21篇)
总结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改进和发展的建议。在这些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总结方式。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一
1.1加强林政的管理工作。
在采伐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对相关的第一责任人进行明确的规定,各级林业部门对责任人进行明确。如果出现超额采伐的情况,对第一责任人进行追究,如果情节比较严重的话,还应该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相关的林业部门对征占林地的手续和程序进行严格的规定,改变对林地不重视的情况。
1.2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各个地区的林业资源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的管理机构,实现森林管理系统的完善,形成完整的森林资源管理网络。同时,对森林资源进行定期的检查、监控和管理。加强林业管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应该提供相应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
1.3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进行打击。
在各个部门的协作之下,对毁坏林地和乱占林地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减少破坏行为的出现。
2.1管理的方式不合理,需要提高。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制度需要提高。在进行木材的采伐和运输的管理中,采用的方式不够合理,进行手续和证件的填写时不规范等。
2.2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应该提高。
对森林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的过程中,通讯和一些办公的条件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原有的管理手段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相关的管理政策和地方的法规相对滞后。有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需要提高的地方很多,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
3对策和措施。
3.1增加责任和紧迫感。
为了发挥森林资源的作用,不断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应该在维护人民利益的基础之上加强对森林管理工作的建设,不断对保护森林的各项措施和方针进行落实。
对森林的采伐进行严格的规定,对超额采伐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理,将超额采伐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加强超额采伐的执法力度,对特别严重的超额采伐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乱砍和乱伐树木的行为进行严格的依法处理,如果是超额采伐的地区,应该向上级进行及时的汇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强化对林地管理,严格审核制度。
不但加强对林地管理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森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断转变思想意识。另外,对征地和林地占用的审核进行严格的把关,对森林植被恢复费进行严格的收取,同时制定林地的总控制量和使用之间的关系,阻止林地非法流失的现象。林地部门负起主要的责任,相关的部门进行工作的协调,共同为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出力。
3.4实施依法治林。
进行森林资源的保护中,林政执法是一种强制的手段。各个地区的森林管理机构和乡镇的林业站应该担负相应的执法责任,不断进行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将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进行承包,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森林是每个人的责任。
对森林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应该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和评价系统。首先,加强造林工作,对林地的占用和征地进行及时的审核,通过现代的网络手段进行管理,通过网络技术的作用将林业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统一和有效的组织起来,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和评价系统。
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的助主要载体是人,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管理的水平,因此,森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非常的重要。应该对在岗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必须保证工作人员是持证上岗。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具有责任性强、技术难度高、法律性强等特点,因此,应该及时关心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在保证良好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将心思投入到工作中,工作人员遇到困难时,为其排忧解难,保证工作的顺利展开。
3.7不断完善林业的产业规划。
第一,对林业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不断提高其地位和作用。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林业的作用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不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提高林业的位置,将其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的力度。建立林业产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责任意识,进行各个协调工作,形成合力,对林业产业结构的建设进行指导。第二,制定林业产业发展的规划。对林业的产业发展进行规划,通过对思路、目标、布局、主要任务和措施的规划进行科学的林业规划建设。
3.8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
林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准确的定位,不断调整林业的产业化结构,不断促进其产业化的发展。进行优势产业和林业链的建设。第一,进行食用菌生产和深加工建设;第二,做好林下参产业基地建设;第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相关的森林蔬菜基地。
【参考文献】。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二
经研究,现就-森林防火责任目标和有关要求下达如下,请认真落实。
一、责任目标。
(一)推进森林防火责任体系建设。树立预防为主,依法治火理念,建立健全科学防火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火源管控,严格执行野外特殊用火审批制度,积极推进集中焚烧纸钱和政府购买森林防火护林联防服务工作;认真编制和实施森林防火规划,规范国家森林防火项目实施,加强生物防火林带等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火险预警监测水平。
(二)推进森林火灾扑救体系建设。加快乡镇半专业扑火队正规化建设,规范乡镇半专业扑火队和护林员队伍管理,加强乡镇指挥长和扑火队员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森林防火演练,规范火情处置程序,完善扑火应急响应机制;按相关要求和标准储备、更新森林防火物资,完善森林防火通讯指挥系统;严格执行值班值守、热点反馈、火情报告、火灾调查等制度。
全和落实森林防火年度考核、责任追究、重点管理制度;加强预防、扑救和基础保障工作,森林防火专项经费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并保障到位。
(四)落实森林火灾控制指标。辖区内不发生重大特大森林火灾及森林火灾致人伤亡事故,重点防范区不发生森林火灾,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到90%以上,森林火灾发生率控制在1次/2万公顷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森林火灾控制率不突破10公顷/次,森林火灾案件查处率达到90%以上。
二、责任期限。
10月1日-9月30日。
三、奖惩措施。
完成了本责任目标,由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未完成本责任目标,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向区人民政府写出书面检查。
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政府。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三
目前,企业一般通过聘用以及选拔来获取人才,因此,招聘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人力资源的组成结构,进而影响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凯发官方的文化对于人力资源利用的关注度过高,忽视了企业人才聘用工作,没有制定科学的人才聘用规划,企业招聘渠道相对较单一,甄选程序也不够完善,造成凯发官方的人才招聘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提高,很难招到符合岗位需求的优质人才。另外,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育机制,没有针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明确规划,员工的内部提升机会较少,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员工的职业培训以及学习机会相对较少,不利于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也不利于提高员工专业操作技能,很容易导致员工丧失工作热情,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
2.激励制度不够健全。
薪酬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内容。针对企业薪酬管理工作,一些企业对于薪酬的认识不够深入和全面,企业宁愿选择产业转移,也不愿意提高员工薪酬水平,无法满足员工的正常物质需求,导致员工工作热情低下。大部分企业缺乏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员工很难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很容易引起人才流失。
二、新形势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更新管理观念,培养良好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更新企业管理观念,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观念。企业应深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学会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企业可以实施人性化管理,给予所有企业员工充分的尊重,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对员工进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要主动学习各种科学的人资管理方法,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具体分析企业的具体实际,据此制定针对性的人力招聘规划方案。
2.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新形势下企业应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力资源供给情况以及需求状况,综合分析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量以及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针对企业人力资源实施有效规划,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现阶段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成本控制,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尽量避免冗员现象,特别是要加强员工素质培养,有效减少人力资源的成本规模。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
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企业要想谋求发展和进步,就一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而要想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对企业的具体发展实际,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断优化企业人才培训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计划,对企业员工实施有梯度有效果的培训。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计划的可行性,明确具体要求以及目标。首先,企业一定要加强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安排专门机构人员负责新进职工的培训,促使企业员工掌握各种上岗技能,管理人员应综合分析其综合能力,科学进行岗位人员分配,提高岗位人员设置的合理性。此外,企业应高度重视在职员工培训,具体分析不同员工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开展培训总结,科学实施培训评估,保证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员工职业教育以及技能培训和岗位升迁等的有效结合,赋予培训工作更好的层次性,提高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提高自我。
4.完善薪酬制度,构建科学的激励制度。
新形势下企业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管理理念,不断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企业应积极采用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等薪酬分配模式,保证员工薪酬能够与员工的具体绩效以及能力等进行挂钩。此外,重视凯发官方的文化建设,积极采用各种精神激励方法,最大限度发挥精神激励措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并避免发生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最后,企业应真正落实人员竞争机制,采用竞争上岗制度等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力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有效发挥员工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提高人力资源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建立健全凯发官方的人才招聘体系。
凯发官方的人才招聘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人才培养。所以,企业应不断建立健全凯发官方的人才招聘制度,针对凯发官方的人才招聘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制定有效的用人计划,全面分析凯发官方的人才招聘的具体范围。其次,要明确具体招聘时间,不断丰富凯发官方的人才招聘的途径,促进校园招聘以及社会招聘的有效结合,充分应用网络、招聘会以及媒体等渠道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最后,在实施招聘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建立用人规划的主次分别,重视专业人才储备规划,确保企业人才资源充足。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四
摘要:网络的出现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这种冲击随着网络媒体形式的更新而不断加大。传统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这种冲击之下显得有些滞后,需要及时的更新观念和策略,有效应对网络给人力资源工作带来的变化与机遇,将组织人力资源工作效能最大化。
作者简介:何金磊(1992-),男,河南周口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警察管理。
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运行方式,这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时间、空间、模式、理念等等方面出现了革命性的转变,很多传统的组织运转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的进行创新和重构,以避免滞后于网络发展而给组织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组织的人力资源工作在网络时代也面临巨大挑战,人力资源工作因为相对而言侧重于组织内部,人们普遍认为受到网络影响较小,但是这种表象是无法将网络拒之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外的,网络的影响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能单纯从组织职能的内部与外部分工来界定组织职能受到外部网络革命的影响大小。
1网络时代与传统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通过对人员的招聘、培训、薪酬设置等管理形式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确保组织目标与成员发展实现互动。从这几个方面看,在以人员为主线的层次上,网络时代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有差异性的。
1.1人员选聘方式存在差异。
由于传统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上是一种业务管理,侧重于功能设置的需求,仅仅当组织需要补充人力资源的时候,才会启动凯发官方的人才招聘程序,更像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按照人员编制来确定是否缺额,制定招聘计划,然后按照缺额职位进行招聘条件的设置,然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报送主管部门或领导审批,最后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刊登招聘启事,或者直接到人才市场、学校等人力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去实施招聘计划。这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和周期,从缺编到补充会造成组织人力资源的不足,这种不足很可能会导致组织效率的严重受损,因为“缺”就意味着有某些工作无人去承担。网络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网络进行的,这种网络并非局限于计算机或因特网,各类新媒体都可以纳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我们在微博、微信等新的自媒体平台中经常可以看到组织招聘的信息,同时网络上也有大量的人才求职信息,组织可以在网上公布招聘信息,也可以在线浏览这些求职的信息,对于符合组织需求的求职者可以进行在线测评和面试,完全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完成组织人力资源的补充,而且这种补充相对于传统模式,可选择的人员和范围非常广泛,组织具有更丰富的人力资源选择。
1.2人员培训方式存在差异。
传统的人员培训主要受到时空的限制,总要选择特定的时间,将特定的员工集中到特定的地点进行知识或技能的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量很大,而且需要在人员的食宿、交通等方面需要作出安排。一个规模很大的组织的人员培训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对于在职人员的培训,需要反复进行,无疑造成了重复。而网络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平台,组织完全可以发挥网络无界性的优势,将组织所需培训的内容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个所需培训人员,而且可以由他们自由选择培训时间,这种弹性选择对于合理安排组织分支机构成员的工作时间非常关键,可以避免因工作安排导致的效率流失;同时,不集中培训,也避免了辅助工作造成的人、财、物的浪费,也不会出现重复性的浪费;组织成员甚至于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网络自行安排学习的内容。
1.3人员沟通方式存在差异。
组织内的`人际沟通是个敏感的命题,并非所有人都擅长沟通,尤其是在层级设置鲜明的组织当中。科层制的设置使得组织内部成员有上下级之分,这对下级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在传统的面对面沟通中可能导致沟通的无效性,使组织管理面临困难。而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组织成员的沟通无需面对面,虚拟的面对面沟通即可实现组织内部的交流。现在很多组织的办公系统都借助于网络,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够避免因心理压力导致的沟通失衡,是很好的沟通策略,这显然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不具备的优势。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网络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有差异的,随着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差异能够在组织人力资源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2.1数据化管理。
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组织各项职能的运转都可以通过实时的数字来标识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际上也可以由数据来说话。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和组织管理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组织管理可以将每项职能和每项活动细化到每一个成员的实时行为,并通过标准化的数据将每个成员的实时行为用标准化的数字表示,这就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化提供了基础支撑。实际情况来看,很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管理的定量化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相对于定性的标准,定量化和数据化更能比较直观的反应组织人力资源的状况,也更容易被管理者接受,因此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比较多的借鉴了信息技术和数据化管理。
2.2人才无边界。
在网络时代中,组织成员的内涵在悄然发生变化,成员是不是属于组织的固定成员已经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不再单纯强调“招人归我所有”的重要性,而是侧重于外部人才能否为我所用、为我创造价值,这些人才和组织的联系就带也就是两者共同最求的价值,这些人才可能也逐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自由职业群体,他们可能和业内的所有组织都可能发生关联,形成人力资源和价值共享,而这种共享脱离了网络和信息技术是很难实现的。
2.3组织扁平化。
网络的发展使得高层可以直接和最末端的人员进行沟通和传递组织信息,可以通过数据直接获取他们的工作信息,可以通过相关技术分析他们的工作绩效,这首先从技术上压缩了组织层级,科层制的设置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减小管理幅度以提高管理效率,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这种科层制受到了挑战。虽然科层制仍然需要存在,但是组织的扁平化却不可避免。
2.4情感至上。
网络满足了组织内部成员的零距离沟通,成本也显著降低,在虚拟的社区中组织成员可以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和诉求,并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舆论,这种舆论的形成就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性。因此,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更重视情感因素,希望通过情感这个纽带解决组织内部的冲突,为组织发展提供和谐的人力资源环境,尽量避免人的因素给组织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3网络时代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策略。
3.1转变理念。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的运转而言,正确的理念是成功的关键,对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想要在新时期获得成功,就不许更新就有的观念,认识网络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认清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把握社会中人才流动的方式和走向,才能在茫茫人海中寻求到有能力且符合组织发展需求的人才,否则固守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模式,必将丧失太多的机遇和机会,更可能出现这些人才被竞争对手获得的局面,这样一来组织面临的损失将是成倍增长的。因此,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给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组织应当牢牢树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去关注如何使组织成员更能自由地表达自身的情感和诉求,才能确保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功。
3.2大力推进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组织信息化建设是符合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的,也是组织现代化管理的需求,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组织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化和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一般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础数据整合,就是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信息数字化,这个基础性工作在组织信息化建设中很容易实现;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将计划、选聘、绩效考核、薪酬设计等等都纳入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软件设计与开发实现与网络的对接;再次是系统整合,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融入组织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实现和信息管理系统其他部分的资源和信息共享,真正实现和信息系统的无缝化对接,实时掌控组织人力资源的变化和方向。这个层面在当今组织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组织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很快,很多组织都引入了信息管理系统,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实现管理现代化,erp、mrpii等现代化管理系统正在成为组织的标配,一些软件公司也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化成为潮流的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如不能实现信息化,只会迟滞组织发展,这对作为组织发展重要驱动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无疑是必须要避免的。因此,大力推进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网络时代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先行一步毕竟可以取得先行优势。
3.3重构组织架构。
网络时代给组织带来了结构扁平化的机遇,组织必须抓住机遇,合理设置符合本组织发展要求且符合网络时代需求的组织架构,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奠定组织基础。重构组织架构要对组织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评估,制定人力资源调配计划和方案,通过科学的重构做到既发挥每个组织成员的能力和潜力,而又不损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构组织架构要建立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剔除不必要的环节,在组织整体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改造,减少层级过多导致的效率流失;重构组织架构要给予组织成员最大程度的发展空间,以团队建设带动组织重构,使组织成员的能力在团队中得以实现。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任何无视网络的行为都会付出代价,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做出积极的应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j].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开发,20xx,(16).
[2]刘佳.大数据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特区经济,20xx,(5).
[3]刘业田.浅析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的新发展[j].经营管理者,20xx,(17).
[4]李钊琦.互联网时代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颠覆[j].品牌,20xx,(1).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五
建筑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方面有着极大的价值。但是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又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影响到我国建筑行业以及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建筑行业以及建筑企业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在发展建筑经济的同时也要确保社会环境的和谐,也就是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经济建设,有效解决资源消耗过度,环境严重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壮大,并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绿色建筑的含义是在建筑的整个使用期限当中,最大化的减少甚至是避免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有效节约各项自然资源和能源,注重建筑设备以及技术的创新改革,倡导环保绿色的技术和设备应用,进一步优化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以及提升整体生活质量,最大化的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减少相关资源的耗费,从整体上提高建筑品质,有效落实绿色建筑的建设标准。总而言之,在我国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绿色建筑可以全面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绿色建筑经济则可以称之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理念,倡导在推动建筑行业以及建筑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做到绿色环保,使得人们拥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避免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耗费。以全面发展和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为核心的建筑经济,就可以被称之为绿色建筑经济,而这样的经济类型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且需要在实际发展当中提出相应的策略。
绿色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行业在今后发展当中必须要坚持以及落实的创新理念,而在实际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恰当采用绿色环保技术。绿色建筑的建设以及建筑经济的发展不会增加建筑的经济压力,也没有运用十分昂贵的技术以及材料,反而是要恰当选用绿色环保的适用性技术,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适用性强的成熟技术如屋顶绿化、自然通风等都可以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当中使用,进而达成节能环保的目标。第二,评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建设不仅仅要在设计以及建设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重视绿色建筑在实际运营当中节能环保的情况以及建筑寿命终结之后能否进行循环利用等。第三,创设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要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居住等创造健康环保以及富有生机活力的环境,这样生产以及创新的潜能也能够得到挖掘,为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有力根基。第四,加强可再生资源应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建筑发展的各个环节,保障节能减排以及绿色环保的实现。
(一)政府加大引导培育。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成熟时期,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机制,也就是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市场当中,绿色建筑市场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自然而然的会存在一定的市场缺陷,也就是直接受到市场失灵的影响,不能够全面反映出环境以及社会价值。建筑企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元素,进行自主经营,并且自负盈亏,无论是开展何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强调效益最佳。但是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经济的进步都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问题,而如果单纯的从环境保护的活动层面看,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企业不能够在环保活动的实施当中拥有巨大的内驱动力。针对这样的问题,政府必须要及时给出干预措施来弥补市场缺陷,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绿色建筑开发商的经济补贴。政府在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整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当中,政府承担着宏观调控的职能,也就是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引导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要履行环境监督的职能,积极的培育绿色建筑经济市场。
(二)有效加强市场宣传。
国家之所以要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大力发展拥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绿色建筑经济,其目的在于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消费者,全面提高消费者的认可程度,使得消费者能够有意识地使用绿色建筑,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节能意识,也使得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拥有持久动力支撑,起到对绿色经济支持和推动的作用。对此,要让绿色建筑经济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市场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措施来进行市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使得消费者能够在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当中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的价值,能够高度的认可绿色建筑,真正意识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是国家战略大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并因此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当中,扩大绿色建筑的影响力。一方面,政府以及行业组织需要承担起相应的市场宣传责任,做好市场引导的相关工作,使得广大建筑企业能够加大绿色建筑的建设,投身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为其作出突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媒体也要承担市场宣传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应用,更是需要将绿色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换代,更好的满足时代以及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得绿色建筑的建设发展以及循环利用都能够落实节能减排的根本性目的,也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足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拥有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需要在节能减排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节约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材料、能源等多个方面,也就是要实现多种资源节约的目标,那么要确保多个目标的实现就要求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和投入程度,加快新的绿色技术的创新和研发速度,并尽快将相应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能够快速在市场上进行实践推广和应用。同时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技术的规范,也就是将研发的新技术和产品纳入到标准规范范围当中,并形成完善化和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做到资源的节约以及环境的有效保护。例如,在对绿色建筑的材料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绿色材料方面,保障这些材料有着较高的利用率、回收率,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担,并且能够实现有效降解。
(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
当前对于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调研和分析能够发现,相关建设标准尚处在推荐阶段,在落实当中的难度较大,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强制立法的方法,使得绿色建筑经济的运作和长远的发展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和规范,并对绿色经济市场的竞争进行约束,构建良性竞争机制。首先,强制性的条文立法需要选准重点实施对象,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示范区和示范建筑,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安置工程的建设着手,逐步构建起绿色建筑强大的影响力,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示范工程建设水平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可以由点到面地进行拓展,进而使得绿色建筑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也让绿色建筑经济的持续性发展目的能够循序渐进的实现。其次,强制立法当中需要在规定当中逐步提升绿色建筑达标比例。由于绿色建筑市场的更新换代较快,在强制法律条文的年限设计方面不能过长,可以采用定期修订的方式,做到法律制度的及时更新,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最后,强制性的推广绿色建筑的相关适用性技术。适合于地区绿色建筑建设的各项技术以及材料都可以选用强制立法的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需要加大在技术以及材料方面的审查工作,增强绿色建筑的技术内涵,使得绿色建筑经济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起来。
(五)全面完善政策体系。
从全国范围上看,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水平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可以说正处在基础发展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经验较为缺乏,使得政策体系也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例如,有关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出以及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实践应用的价值还有待继续考量和修正;在相关的政策规定当中没有涉及到有关于经济激励策略的问题,使得建筑企业的绿色建筑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上面提及到的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而形成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绿色建筑经济长远的发展,造成了政策障碍问题。对此,我国必须积极完善和推进政策体系的建设工作,而且在政策体系构建当中必须要从国情出发,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积极建设相关的评价标准以及推广机制来保障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样不仅仅能够节约了各种建筑资源,还使得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政策的建设必须要兼顾激励性和强制性,最终形成一整套带有中国特色和符合国情的政策建设方案。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整体的建筑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也在逐步增强,随着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以及发展方向,能够满足国家建设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想进一步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通过政府加大引导培育,有效加强市场宣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强制立法,从全面完善政策体系等策略实施着手,增强绿色建筑的生机活力,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长远和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石。
[3]李维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8):8-11。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六
一、内涵及特点。
基层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发挥基层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地区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地区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人力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指每个基层政府部门,依法对本部门内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使用、开发与管理的活动和过程。其管理除拥有与其他资源管理的共性外,还具有系统性、战略性、公共性、法制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政府承担大量的具体事务,强化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对政府效率的提高与改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基层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制约着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1、理念认识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因为基层行政人员因循保守,停滞于利用传统的思维和方法对待已经发生变化了的新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使得行政效率低下。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公共部门仍习惯于将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以工作、职位为核心,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强化对人的控制。这些都是我国基层政府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表现。
2、培训教育机制不足。
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是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和实施者。我国的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决定了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仍然要不断学习和培训。现行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培训上存在的问题:一是重视不够,对基层人员重使用、轻培训,缺乏育人观念;二是投入不足,培训财政投入远远不够;三是培训教育普及程度不够,基层人员参加培训机会、次数少;四是措施不力,各级人事部门没有对基层人员的培训与发展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培养的方式、内容落后,重点不突出,培训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培训的评估及考核工作也大多流于形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真正确保培训考核结果与选人、用人、晋升和薪酬挂钩。
三、优化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1、树立科学理念。
基层人员必须树立一种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这就是要打破旧思想、旧传统,鼓励每一位行政人员确立自己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塑造“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人力资源行为理念。而要形成这样一个理念,必须要求我们的.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创造高尚、优质的公共服务精神;二是要有超越自我的目标。基层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催人上进的环境,让行政人员不断地充实自己。
2、完善培训机制。
要开展基层人力资源更新知识培训教育,结合各个地方基层的特点,突出基层人力资源的岗位能力,才能将基层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抓出成效。一是要增强基层人力资源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倡“按需培训”,突出基层人力资源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探索建立培训项目自我申报制度。按专业特点制定单位的整体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工作岗位,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并由学员自我申报培训项目,根据各自业务需要实行归口分类培训;三是要创新培训方式。各培训机构要以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为核心,把其工作任务、目标要求与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培训方式,从而积极探索和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
3、建立激励机制。
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于增强基层政府内部活力、激发人员潜力以及提高政府整体效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实,政府为了激发基层队伍内部同样存在“经营”的概念。为了激发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采取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奖励先进。无形中对甘于平庸者构成鞭策;第二,合理授权、权责对等的原则。适当的授权,有利于承担更多的相应的责任,也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第三;适度竞争,公平晋升。
4、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要严格把关,进一步做好录用、引进、培训、开发工作,同时拓宽基层人员的选拔渠道,改变现行的单一通过统一考试进入该领域的局面。多元化的人力来源有利于满足基层政府对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同时,按个人特点安排合理的职位,做到人尽其职、职适其人。另外,也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多方面支持、鼓励基层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对于获取最真实、最原始的资料,提高基层政府的科研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基层政府部门是国家绝大部分政策的最终执行载体,由于是面对面地和群众做工作,其工作的效率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政府,但不可否认的是,基层政府部门所面临的问题却由来已久,错综复杂。基层政府如果能够真正地转变旧有人事管理观念,系统地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保证理论的科学实质,规范地制定具体内容,严格周密地进行实施,就能更好地提高执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障。人力资源是基层政府的内在动力,优化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基层政府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国伟.浅析我国基层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j].经营管理者,20xx(01).
[2]张晓敏.我国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9).
[3]沈廷华.福建乡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华章,20xx(21).
[4]马辉,杨永慧.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思考[j].生产力研究,20xx(20).
[5]廖予.乡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中外企业家,20xx(20).
[6]刘灿龄.论我国乡镇人员管理机制的完善[j].商情:科学教育家,20xx(07).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七
为进一步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确保林业跨越发展和“双增”目标的实现,根据《森林防火条例》有关规定,乡人民政府同各村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如下:
一、开支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经常宣传贯彻《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有关政策,及时刷写张贴护林防火标语、通告、禁令,强化全社会的防火意识和全民的法治观念,教育干部群众自觉遵守《森林法》,不准带火入山,不准在林区防火烧荒、烧根茬,不准上坟烧纸,不准在林区抽烟玩火,不准聋、哑、痴、呆、傻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进入禁火区域,不准牛羊工在林区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区放牧,不准随意入山捕杀野生动物,不准随便采土挖沙,采矿取石。
三、发生森林火灾,要及时报告乡森林防火指挥部,并及时组织力量快速投入现场扑救,做到火场不灭,队伍不撤,强化余火监护,严防火场复燃。同时要严格扑救现场的指挥,防止指挥失当,造成盲目扑打和消极观望,导致火灾和伤亡事故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机构。要做到行政村有森林防火领导组,自然村有森林防火小组,实行村领导包村包林区,村干部包户、护林员包山头、党员包“聋、哑、痴、呆、傻”人责任制;在防火特险期内严格封山控制火源,并实行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对火灾易发区要严格防范,确定专人巡逻、值班、严看死守,确保万无一失。
六、严格责任追究。凡森林防火工作做得好,没有发生违章用火,未发生森林火灾的村,乡防火办要给予表彰奖励;发生森林火灾的村要按规定给予相关人员责任追究和党政纪处分。
本责任状执行期为201月1日——12月31日,不受责任人变动的影响。
本责任一式两份,乡村各执一份。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八
森林是地球上的一种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复杂、功能较多以及稳定性较强等特点,不仅是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森林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可对地球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维持,同时还对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一定影响。近些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
1、我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及其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寒温带针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及热带季雨林和雨林等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类型,从北向南根据温度依次分布。根据相关调查以及资料显示,我国森林资源覆盖面积约为16.55%,占据世界排名第七位。我国政府以及人民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不断进行森林资源建设工程,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不仅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还对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
(1)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现象一直存在,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森林覆盖率较低、人均占有量小以及森林质量不高都是森林资源不足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林业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进行森林工程建设时必须对上述现象进行充分考虑,从真正意义上发挥森林资源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2)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对森林整体功能的发挥有阻碍作用。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原因都是引起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以及西南等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说社会经济发展也对森林资源的分布有影响作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待改善,但森林资源覆盖率低至1%。造成生态环境恶劣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有很多种,森林结构不合理以及森林质量差都是其主要原因。这要求是我们在实际进行森林工程建设时必须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森林质量进行有效提高。
(3)森林结构不合理以及森林质量不高也是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呈现的主要特点。防护林、特用林、薪炭林比例较低现象普遍存在于森林资源分布中,对森林资源的长远健康发展有严重影响。幼中龄林属于后备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现阶段砍伐幼中龄林普遍存在,对后备资源培育造成严重威胁。
我国经济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对资源的需求量与消耗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与威胁,最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与大背景之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运而生。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不仅可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维护,还可促使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其意义与作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是森林资源的显著优势与特征。动态平衡系统的无限循环以及能量的互相转换是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森林资源再利用有重要意义,还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相对于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来说,生态价值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今天,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利用科学的手段以及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与管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对森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实际进行该项工作时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然后在与相关标准与要求相结合,做到符合时代的要求与人民的发展。
原始森林资源较少是我国森林资源的显著特征,次生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次生林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不仅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阻碍作用,还对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有严重影响。我国森林质量以及绿色经济与预想中效果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努力。森林资源总量自身就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在加上没有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更是加重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加大难度,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脆弱以及失衡现象出现。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薄弱也是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造成大量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难度,不利于森林资源长远健康发展。乱砍滥伐等现象普遍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伤害。我们将其表现形式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并进行仔细分析。
(1)为获取短暂的经济利益,部分林区存在超限额采伐的现象。在实际进行经营与管理时没有按照相关标准与要求进行限额采伐,甚至存在对未成材林木进行砍伐现象,这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2)城市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城镇建设对林地资源以及土地资源大面积占用,最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部分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将林地用途进行转变,例如采矿以及建设交通工程等。上述现象都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有阻碍作用。
(3)产权不明确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也是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面临的现状之一。在实际进行该项工作时必须将上述现象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对森林资源有效保护的目标。
3.1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强化公众的资源保护意识。
要不断加强对公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加大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重视对公众相关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深刻了解到森林资源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扩大公众对于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参与度,调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一种全民意识。从宣传渠道上来看,可以有效结合网络、电视、广播宣传车以及学校教育等,来充分强化公众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制定和完善有关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从而使得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国家政策的指引和调控,并使得那些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控制。为了强化对森林资源的管理,还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如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等来对相关行为进行鼓励或者控制。为了调整利益结构,防止人们为了短期利益而乱砍乱伐森林资源要运用产业政策和经济杠杆,如金融、税收以及价格和投资等来保证林业的稳定投人。
为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难题,必须对林政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促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真正的作用与意义。执行林地管理办法以及进行林木成活率验收等工作都可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推动作用,在实际进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时可对上述工作定期进行检验,有效防止表面现象的发生,将该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4、结束语。
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必须对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正确认识,并及时改正,贯彻落实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2]宁晓峰.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19).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九
为树立正确的爱林护林思想观念,提高护林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奖罚分明,制定如下规章制度:
一、护林队员工资提高到每月600元,其中100元作为每月的考核奖。队员在防火期间24小时值班,严禁空岗空位,发现一次罚值班员50元,第二次罚值班员100元,三次予以辞退。
二、队员要熟悉掌握业务知识运用法律法规管理林区,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林区,每发现一次扣值班员50元,对在自己管辖的林区内有张网捕鸟得每发一次扣罚50元,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辞退,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队员如在防火工作中不听指挥,关键时刻不出力而造成重大损失,将给予辞退外,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护林队员在护林防火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奖励:
发现有进林区、非法用火、张网捕鸟或非法捕杀野生动物,抓住并上报办事处森关部门,每人次奖励50—100元。
发现破坏山林事件,根据情节轻重,并抓住当事人,奖励100—200元。
及时发现火情,及时补救,并及时上报林管部门,根据情况奖励200—500元。
划分区域:
办事处:护林员:
二00九年三月十日。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公平与效率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矛盾体,时而对立、时而统一,因此如何才能确保将社会保障机制有效融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方方面面。文章针对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社会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影响;有效策略。
目前我国现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迫切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与公平二者的统一。公平与效率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二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国家稳定富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我国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1.1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对企业员工的选拔和任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
1.2有利于推动企业自身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充分利用社会保障机制并且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企业培训出一批批高素质、专业化、责任心强的企业员工,同时还能形成企业的智囊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法发展方案,从而确保企业内部各种制度能够完善和健全,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1]。
1.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我国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才能节约企业劳动力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取得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2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各项制度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我国很有油田企业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纯地认为对员工的管理就是上班不迟到、不早退、能够按时地完成工作进度即可,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往往会制约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会影响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同时还会降低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2]。
2.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了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内容,很多人才选拔制度随意性较大,根据投简历符合的就直接可以进入面试,对于面试者填写的资料没有进行认真的核实,因此往往会出现鱼目混杂的情况,而在面试的环节,还有很多主考官只是注重外观的考核,对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行为的考核较差,因此导致员工的素质不高。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干好干坏都一个样”,这就会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同的工资待遇,不同的工作量,导致大量员工跳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认识到了激励制度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关制度,但是都局限于员工物质层面的激励和管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关爱员工、关心员工,导致员工的自身价值难以实现。
3利用社会保障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3.1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创新企业人力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才能把企业员工放在核心的位置上,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结构。
3.2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只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吸收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从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逐步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3]。
3.3改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就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企业经济和城市经济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想要建立完全公平的统一模式和统一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可能的。改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状况和发展水平,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一方面,企业应该以自身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为突破口,然后建立健全企业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企业还要逐渐提高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水平和质量,增加对企业存在的贫困家庭的社会福利补贴和社会救济,这不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还有利于维护我国企业安定,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安抚费用等相关内容,真正实现为企业员工谋福利。
3.4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良好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度能够顺利实施。要想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一定要发挥其保障的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二者的统一,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关系,推动我国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我国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就是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二者的关系,要认识到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割裂来看,既不能因为实现公平而忽视效率,也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效率而忽视公平。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这对企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意义和作用,通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等方法,才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郭芳.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4).
[4]刘江.分析社会保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20xx(7).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基于福莱特情境规律的思想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首先从情境规律的内涵和内容入手,对情境下的控制与协调思想、权力与权威思想、领导方式等内容进行梳理,并简要分析了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存在的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管理者能力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了福莱特的情境规律,主张并倡导在公共部门内部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情境需要,营造新型的权力观、权威观、领导观来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调整与重构,最终使得公共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克服以往的弊病提高自身的行政效率,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好的适应公共职能的转变的步伐。
关键词:福莱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情境规律。
一、福莱特情境规律思想概述。
玛丽·帕克·福莱特(1886-1933)是美国的女管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她的思想深受泰罗“科学管理”的影响,同时又具有明显的“行为科学”倾向,因此,管理学界称其为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之间的桥梁。。
(一)情境规律的内涵。
在社会心理学中,情境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也指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或反应而产生的境况。在英语语义下,情境-般指“situation”或“eircum-stance”。可以理解为,情境是指一定环境下各种人、事、物交织并相互作用的境况。“情境规律”也称作“形势规律”,指命令来自于事实和环境的需要,而不是发布者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服从的是某种情境需要,而不是服从于上级的命令。
(二)情境规律的具体内容。
l情境中的控制与协调思想。控制是为了使组织达到一种融合统一的状态以实现组织的利益最大化,协调是为了取得更有效的控制。福莱特认为控制不是由上级强加而来,而是基于事实。然而事实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控制也应该根据每一种情境的事实来确定。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在于组织中的个体与团体能够认识到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而后进行自我管理。然而,情境中许多团体存在利益与需求的交织与转化,即使集中控制也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因此,需要在组织中的许多模块上形成“相互关联的点”以协调组织中的不稳定因素,并将这些因素相互联系起来以达到组织的整合统一。
2.情境中的权力与权威思想。在福莱特看来,权威来源于正在执行的任务,即来源于特定的情境。执行任务是具体工作职能的表现,因此权威来源于职能与等级地位无关。拥有职能的人便拥有权威,因此福莱特的权威思想是一种“共享型的权威”。她指出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都只应从情境中接受命令。福莱特的这种设想创造性的变革了领导关系中的命令发出者与接受者的单向关系,适用于在统治型权威下提高员工积极性。
3.情境中的领导方式。情境中的领导方式应该更加注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福莱特以其著名的环形反应来说明这一点,即反应总是针对关联、联系发生的。组织成员的行为不仅是对环境的反应,而且也是对“被自己的反应改变了的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情境之下的领导不得不关注这种交互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其关注点应该由传统上简单的“个人”转变为“个人” “环境” “交互反应”,由此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此外,福莱特还指出领导者应能将情境与特定的目标和政策联系起来。良好的领导关系依靠的并不是命令与服从,而是基于对形势规律的认同。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诸多管理活动的总和,包括规划、招聘、培训、激励、考核、开发和保障等。当前在我国很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已经提上日程,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仅以与福莱特思想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管理理念的落后。
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被称之为人事管理,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是否将“人”视为组织中的资源。我国很多公共部门较多使用后者的概念,如“人事招聘”、“从事部”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带有传统行政性、事务性管理的特点,这种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以“服务”为中心,而“人”则被视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人的主体性地位被忽视。同时,传统理念下存在着“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往往注重员工的考核,而忽视对人才的投资,没有将人力资源视为-种创新性的战略资源以及对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的忽视。
(二)管理方式的陈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多采取制度控制的方式对行政人员进行管理,管理权限过分集中。正如福萊特所言,传统人事管理中存在着“发命令者”和“接受命令者”。即传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威”实际上是一种以权力操纵为中心的“人治”模式,强调管理者个人意志、观念等主观因素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在这种管理方式下,行政人员往往直接听命于上级的指挥,无权参与组织的管理,只能被动接受并且执行命令。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抑制了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生,也使得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长期被世人诟病。
(三)管理者能力缺乏。
有些机构中的许多干部都是由政治工作干部或者军队干部转业而来,有的尚未经过现代人事管理知识的正规训练就直接上岗。。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匮乏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的认同,传统人事管理中的领导者较多满足于完成传统事务性工作,通过控制手段来实施管理,管理活动通常是单向的。有些领导者有较强的等级观念,喜欢摆官架子,只把员工当成办事跑腿的下属而不是凯发官方的合作伙伴。
此外,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领导者未能有效地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整合,缺乏协调和确定目标的技巧以及唤醒员工对形势规律认识的能力。
三、情境规律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促进政府公共职能的实现。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需求愈加多样化、复杂化,政府公共职能当随之转变。相应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应积极调整和转变以实现有效管理。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情境规律。
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与开发,将行政人员作为组织的战略资源进行管理,在人本化的管理与关怀之中提高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行政文化的价值要求,它要求行政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应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发展人的潜能,将传统人事管理转换为现代化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想要凸显人本理念,必须要从文化上重视人本理念,将人本理念内化到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基本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中去,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激发人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为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营造新型权力观与权威观。
当前组织中唯上级命令是从的权力观与权威观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行政人员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新型权力观要求实现“权力的共享”,即权力不应该只为上级所有,行政人员也应当适量拥有权力。这种新权力观基于共同控制而非压制型控制。其中,组织应该将权力下放到基层手中,分散管理的权限,改变以往行政人员只是单纯的受令者。有学者指出福莱特的权力观独特性在于权力主体不是“个体我”,而是“集体之我”。当权力主体由少数人变成多数人,那么“统治的权力”便形成了“共享的权力”。
与此同时,新型的权威观要求权威应该来自于情境的需要,而非个人意志。当权威是来自于某种情境需要的时候,公职人员对权威的服从将会从“消极服从”转化为“积极服从”。
(三)营造新型领导观。
公共部门要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的范式中走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领导者应该从以往满足于传统事务性工作的方式向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的参谋性工作的方式转变。基于福莱特情境规律的思想,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应当基于控制协调点创建一种集体工作网。当出现问题时,领导者不仅要对单独的员工个体进行了解,还要将情境的因素考虑进去,因为员工的行为不是单纯的个体的行为,而是个体与情境交互影响的结果。新型的领导观还要求领导者能够激发成员“集体我”的潜能,将个体目标与集體目标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当你使你的雇员感到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企业的合伙人的时候,他们的工作质量便提高了,浪费便减少了。但这并不是因为由于处事之道,而是由于他们同你有共同的利益。”
四、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人才资源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单纯事务性的工作,人已经愈发成为一种战略资源。福莱特作为管理学的先知,其情境规律创造性地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整提供了哲学基础和可行方案。在未来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政府公共职能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适应与调整,最终提高公共管理有效性,为社会和国家制定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二
摘要:师德是由教育信念、教育认识、教育情感和教育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是综合性的职业道德,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配备高素质师德优秀的教师。笔者在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师德建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我国在师德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探讨了加强师德教育建设的主要方式,希望能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加强师德建设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师德。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个职业是国家兴旺的主要标志,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国家、民族、个人的前途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必须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的建设国家,高校是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阵地,因此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要配备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教师的核心内容就是师德,加强师德教育建设,不仅是发展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才能为我国建设一支素质高尚、政治坚定、勇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我国建设新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创造基础条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人才,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教育制度的发展。下面将具体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师德建设的内容和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途径。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核心是师德的建设,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己与学生、社会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师德是由教育信念、教育认识、教育情感和教育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是一个综合性的职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不同阶级、不同历史时期,师德总是被赋予不同内容。师德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敬业乐业的精神、提高教学育人的水平。塑造高素质的.师德风范,不仅需要培养教师基础的道德观、人生观,更要使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去培养先进的道德意识。下面将具体分析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
1.教育的信念。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最崇高的职业道德是要拥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教育理想信念的集中表现,一个教师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教育的价值,并且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后,才能在教育工作中体会到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从对立面来看,如果教师的价值观出现偏斜,教育信念出现动摇,就会使教师的人生理想转向实际化,行为选择逐渐偏重实惠等思想上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只有教师摆正自身的价值观,拥有坚定的教育理念,才可以达到不计较个人得失、廉洁教学、敬业乐业、积极自觉的履行自己教育职责的师德境界。因此,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信念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要求。
2.人文的理念。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高素质的教师需要拥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超凡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特殊的崇拜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感受到人文魅力的真谛,领悟到自身需要独立、追求、选择真理的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人文精神的修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校的教师不应该站在利益的角度上去定位自身的职业价值,而应该用高尚的人文精神、价值魅力来教书育人,塑造高素质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高质量的教学。学校教育的中心就是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根本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是培养人才的前提条件。在师德建设中,教师不仅需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及时学习补充自身的知识体系,积极认真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去面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水平质量会促进教师道德建设的发展。
4.正确的行为规范。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因此,教师必须要具有更加严谨的行为规范。在教育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要向学生展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必须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明,对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应该要用先进的思想教育、高尚的教育品德、渊博的学习知识、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既要严厉又要爱护,平等的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健康发展,通过知识与道德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迅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对我国在师德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思考。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三
内容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怎样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解决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二者是统一协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的需求,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这些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要优先考虑。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类过度需求的限制,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不能过度,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承受力,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不可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人类的发展要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无限制的开发,发展就不能持续。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在眉睫。当前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域的局部问题,而是世界性问题,一系列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展,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到头来是要吃苦头的。等到治理环境的时候,花费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要吸取教训,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步前进,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思路。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尽量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自然资源。我们知道,自然界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儿少一点儿,因此,在发展当前经济的同时,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可忽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做到多利用,少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三、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主要功能。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的开展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开发的对象,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第一,为我们提供各种自然资源,为我们进行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提供保障,我们的一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当环境的供给能力达不到人类开发的速度时,人类的发展就很难持续。第二,容纳、降解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都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通过自身的能力降解了这些废弃物,但当废弃物排放量过大时,就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的质量就会不断下降。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面临当前比较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了环境改变的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然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本身改变引起的,没有人为参与或者很少有人为参与。这类环境问题对人类是有一定的危害的。,比如:地震、滑坡、台风、洪涝灾害等恶劣的自然现象。这些环境问题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产生的,破坏力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面对这些灾害我们需要做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2.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也可以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活动引起周围环境的恶化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过度砍伐树木导致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导致草原生态退化,甚至恶化为荒漠;过度捕杀动物,导致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造成地下漏斗的形成;过度开发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等。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很多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次生环境问题还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问题。因为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将有害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系统结构发生了恶化,造成了环境污染。当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如今污染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身的活动,最近几年雾霾的频发,高发,水污染事件的不断曝光,都威胁着我们自身的健康。长此下去,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环境问题受到不断关注的原因在于,环境不仅影响了当代人,还影响到后代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必要。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还要保证环境的优化,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形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清洁生产,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无论是可再生或者是不可再生资源,都要做到有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在我们享用自然馈赠的资源时,也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是不能破坏的。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超过了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综合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步入了世界大国行列,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科技的进步,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就是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长远来看,社会的进步不是某一个时期完成的,是千百年人类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结语。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行为是人类的权利。但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义务,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就是人们的义务。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是环境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不可否认,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破坏度大,治理工作还需要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应该做的是补偿环境,帮助其更快恢复原有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做到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2]吴明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发展研究,,9。
[4]赵勇.中国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吉林地质,,21。
[5]彭珂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战略性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1。
[6]王彦彭.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8]史妍嵋.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新远见,,11。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怎样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解决好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二者是统一协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的需求,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这些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要优先考虑。
另一方面就是对人类过度需求的限制,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不能过度,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承受力,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不可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悖。人类的发展要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无限制的开发,发展就不能持续。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在眉睫。当前的环境问题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域的局部问题,而是世界性问题,一系列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问题急需解决。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发展,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到头来是要吃苦头的。等到治理环境的时候,花费的代价是高昂的。我们要吸取教训,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步前进,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思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尽量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自然资源。我们知道,自然界的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儿少一点儿,因此,在发展当前经济的同时,自然资源的保护不可忽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尽量做到多利用,少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一)环境的主要功能。
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人类活动的开展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是人类开发的对象,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基础。环境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第一,为我们提供各种自然资源,为我们进行工业、农业、生活等活动提供保障,我们的一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当环境的供给能力达不到人类开发的速度时,人类的发展就很难持续。第二,容纳、降解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都排放到环境中,环境通过自身的能力降解了这些废弃物,但当废弃物排放量过大时,就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的质量就会不断下降。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面临当前比较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到了环境改变的一些不利的影响,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然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本身改变引起的,没有人为参与或者很少有人为参与。这类环境问题对人类是有一定的危害的,比如:地震、滑坡、台风、洪涝灾害等恶劣的自然现象。这些环境问题是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产生的,破坏力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面对这些灾害我们需要做到提前预防,尽量减少对人类的危害。
2、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问题。
这类环境问题也可以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是当前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活动引起周围环境的恶化现象。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违背了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环境。
主要表现为:过度砍伐树木导致的森林覆盖率下降;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的生态,导致草原生态退化,甚至恶化为荒漠;过度捕杀动物,导致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造成地下漏斗的形成;过度开发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等。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开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很多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次生环境问题还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问题。因为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将有害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系统结构发生了恶化,造成了环境污染。当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如今污染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身的活动,最近几年雾霾的频发,高发,水污染事件的不断曝光,都威胁着我们自身的健康。长此下去,经济发展无从谈起。
环境问题受到不断关注的原因在于,环境不仅影响了当代人,还影响到后代人,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非常必要。可持续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还要保证环境的优化,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发展形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方式,清洁生产,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无论是可再生或者是不可再生资源,都要做到有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在我们享用自然馈赠的资源时,也要保证后代人的需求。我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物质财富,还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等自然资源是不能破坏的。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超过了历史的任何一个时期,综合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步入了世界大国行列,同时,环境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科技的进步,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清自己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旨就是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长远来看,社会的进步不是某一个时期完成的,是千百年人类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行为是人类的权利。但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义务,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就是人们的义务。
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是环境治理工作任重道远。不可否认,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破坏度大,治理工作还需要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应该做的是补偿环境,帮助其更快恢复原有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模式,做到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吴明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发展研究,2004,9。
[4]赵勇.中国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j].吉林地质,2002,21。
[6]王彦彭.我国能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8]史妍嵋.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j].新远见,2008,11。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五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粢,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作者:黄林作者单位: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初级中学,贵州,金沙,551803刊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年,卷(期):21(15)分类号:x-01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六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还能够在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目的,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在实行的资源有偿利用的政策,但是并不意味着资源能够随意使用,或者是过度使用,应该在秉持适量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状况。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够生存、发展,在每天的生活中需要从外界摄取一定量的能量、空气以及水分等,一旦这些物质受到了污染,人们在日积月累的摄取中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也是对于社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从源头上改善这些问题,降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才能保证人们在的身体健康,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现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生物生存的自然空间,导致现有的生态系统出现了紊乱,物种的消失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证生态系统永续利用的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在现在的情况下,物种进化的速度缓慢,但是消失的速度却远远地快于其进化的水平。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可能的保护物种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资源,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不仅是具有生态学中的实际意义,还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内涵。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对于自然的改造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预估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人们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一切社会活动都有赖于环境的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环境保护政策能够为人们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环境保护,因此,不能单独的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保护的实质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环境保护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这各过程中人们对于社会、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具体来看,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对于资源、环境的利用趋于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保护了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限制,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给与人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对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
结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预期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了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程中,应该着力解决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环境保护的实施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出版,.
[3]胡敬斌。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以毕节试验区为例[d].吉林大学硕博论文,.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七
大家知不知道,离我们太仓很近就有一个叫“沥江农场”的农业生态园?从地理方位看,从我们校区翻过高速公路就到了,它属于上海嘉定,具体有多少面积我也说不清,走过一次,只知道很大很大。
一进去,下车的地方就是酿酒坊和酱油坊。我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可以用谷子来酿的,只见工人们忙忙碌碌地工作着,清冽的酒香四溢。旁边的大晒场里排列着几排大缸,上面用竹笠罩着,也有几口缸没罩,我们凑近一看,哇,满满的黄豆,酱味已经很浓了。听说酱是晒出来的,果然如此。
我们朝池塘走去,那里很是热闹。途经一片果林,果树还不是很大,但仔细一看,已经挂满果了,是梨子。小小的青果藏在绿叶里,已经可以想象秋天丰收的场景了。
池塘到了,水面上一个渔夫正带着几只鱼鹰捕鱼。两岸树阴里站满了观看的人。只见鱼鹰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不一会儿嘴里就叼着一条鱼浮出水面,引得两岸的人一片叫好声。咦,它怎么不将鱼吃了呢?仔细一看,原来每个鱼鹰脖子上拴了一根细绳子。渔夫将竹竿往鱼鹰面前一横,鱼鹰跳上竹竿,将嘴里的鱼吐进船舱。“哎,白忙活咯!”有人大声说,哈哈,幸亏它们听不懂,不然准会气疯了。
我们又到别的地方转了转,我发现这个农业生态园里还有不少小动物,各种只闻其名的农作物也被我亲眼见识了,今天的收获真不小啊!
作者:学霸。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八
摘要:高校实验室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一直以来偏重于科研目的的定位令采矿工程实验室的教学意义弱化,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分析了采矿工程实验室从科研型向教学型转化的措施,认为实验教学应当从培养采矿工程人才出发,紧密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趋势,满足科研发展需求。
关键词:采矿工程;实验教学;科研型;教学型;转化。
1前言。
高校实验室近年来蓬勃发展,各有特色,但从基本功能出发仍然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两大类[1]。两类实验室均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重任。但由于定位不同,科研型实验室和教学型实验室的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科研型实验室以充足科研基金保障、专业人才负责、科学制度管理等条件为依托,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孵化场所。而教学型实验室以教学为出发点,承担高校实验教学任务,致力于帮助学生深入实验实践、增强创新创造、夯实科研能力,是培养优秀研究生人才的重要平台。然而,教学型实验室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定位模糊、课程不完善、设备老旧、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采矿工程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主要侧重于地下岩土体的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矿方法设计等,对专业的实践能力要求更为明显,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更好地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服务。本文基于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科研型实验室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当采取的措施。
2“科研型”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面临的问题。
2.1面向本科生开放程度不高,支持创新不足。
培养学生创造力除了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之外,还要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型实验室具有优越的硬件条件和资金支持,理论上一旦向本科生开放,将能够提供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但由于传统的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相互独立存在,科研实验室在本科生教学中的角色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实验教学的重任主要由传统教学型实验室承担。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体系,不仅实验教学内容陈旧过时,科研实践能力训练也浅尝辄止,学生们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2本科生教育与科研型实验室设备条件脱节。
纵观全国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院校,除了一些经费较多的中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的实验设施相对较齐全,大多数采矿工程专业院校都没有设备较为齐全的采矿工程实验室,这与采矿工程建设和日益增长的采矿工程实验的需求不符,将会极大地影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2]。目前的本科生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老旧的实验课程,掣肘当今的本科生实验训练。科研型实验室与本科生教育的结合离不开本科生课程的准确引导,否则即便将科研型实验室中的先进设备开放给本科生,也会面临设备利用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等系列问题。
2.3科研型实验室教学队伍培养。
科研型实验室拥有众多的知名教授、副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等,承担着科研课题等科研任务。他们身在科研创新一线,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方向,对先进设备仪器的使用也较为熟练。虽然科研型实验室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与经验,但面临数量庞大的本科生,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也会成为科研人员的难题。传统的教学型实验室仍在本科生教育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师资队伍也相当可观,但是他们往往受传统高校教育方式的限制,对原有的实验课程较为熟悉,而难以接受新的实验条件。如何调动科研型实验室中人员的教学积极性以及提高传统教学型实验室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队伍培养的重中之重。
2.4科研型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采矿工程专业涉及面较广,且采矿工程现场环境较复杂,很多矿山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高校和科研单位来提供技术支撑,而这些科研项目都需要将现场情况与实验进行结合。一方面,受高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基础性的实验无法进行,严重制约科研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采矿工程实验室设备较少,本科生教学任务较重,不能很好地平衡科研与教学的管理问题,影响科研实验的有效利用率。
3拟采取措施。
科研型实验室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3.1整合设备资源,履行教学职能。
实验室开放现已成为实验教学改革和现代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科研型实验室拥有的大量先进实验设备一旦向本科生开放,有助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型实验室往往相对封闭,与传统教学型实验室相比也更加难以协调,高校应当与科研型实验室所在的学院进行沟通协商,按照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合理调整实验室布局,实现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合理布局。将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除了保障正常的科研需求外,将部分设备资源整合到实验教学资源中,加强协作、发挥优势,促进实验室资源在本科生教育中得到合理应用,有力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3.2依托先进设备,丰富教学内容。
实验教程及相关教材是本科生实验训练的关键。由于高校扩招造成本科生数量庞大,传统教学型实验室仪器资源紧张,限制了实验课程内容的发展。科研型实验室建设力度大,其实验装置、仪器设备大都为国内外先进的产品。将先进设备利用好,有利于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此外,大多数科研实验室不仅承担一些重大纵向科研项目,而且积极与地方和国外进行横向合作。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创新项目,并依托科研型实验室的优良条件,合理有序地使用试验设备,并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成果,这不仅使得实验课程更具活力,也会极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3培养教学队伍,优化用人机制。
实验教学人员是实验室正常履行教学职能的重要基础,教学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以人为核心,要想形成充满活力的实验教学氛围,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重视科研人员的教育能力,使他们既能为教学服务,又能完成科学研究。科研型实验室具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大型仪器设备、重大科研创新项目等优势资源,将科研人员纳入到教学队伍中,鼓励他们完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实验室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学校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合作,每年选派2名实验技术人员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学习国外高校实验室先进的实验技术与管理经验,形成了高水平实验队伍。目前,矿业工程实验室拥有专职实验教师5人,其中博士3人,具有高级职称3人。
参考文献。
[1]王永超.科研型实验室可以兼顾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3):7-9.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九
参考文献:
[1]王炳梅.试论水利经济与发展[j].珠江现代建设,,06.
[2]王青.基于有效促进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11.
[3]王武芹.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
[4]田莹.浅谈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02.
。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二十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为了世界繁荣、稳定和和平发展做出的一个共同选择,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当时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发展缓慢,面临着诸多威胁,如生物多样性遭遇破坏、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以及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污染和短缺等,相关部门必须要清除这些威胁因素,落实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1.1生物多样性遭遇破坏。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了不断的破坏,地球上很多物种在不断消失,而且据相关研究显示,在未来几十年,我国将会有更多的物种遭遇灭绝。多样性的生物是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和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逐渐走向灭绝,将会给地球带来世界性的灾难,这对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1].
1.2空气质量的不断恶化。
空气质量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如碳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硫氧化物等,还有一些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挥发物,导致目前我国空气质量不断恶化,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3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短缺。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淡水资源存在短缺的问题,我国有很多城市面临着水资源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水污染问题,很多企业为了生产和发展,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向河流中排放,导致河流中的淡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4土地面积的退化和土地资源荒漠化。
由于一些物理现象如水涝和沉陷、化学现象如污染以及盐化、还有风蚀和水侵蚀等因素的影响,土地面积在不断退化。除此之外,还有土地的沙漠化问题,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已经有上亿人口受到了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土地面积退化和土地资源荒漠化让中国的粮食生产量大大减少,也对我国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二十一
近年来,东北地区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为主,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出“边建设,边破坏”的特征,甚至建设赶不上破坏。
1.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难以遏止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最为典型,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灾害日益频繁。由于过度砍伐,可供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有增无减,部分城市已经饱和,甚至黑土资源都受到侵蚀。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原来的湿地资源很丰富。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污染加剧,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湿地萎缩,功能丧失。
2.区域性水污染严重水污染程度加剧会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导致水质型缺少。有的地区河流严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没水吃的窘境。到三年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持续增加,增加量都在万吨以上,黑龙江省比增加了5792万吨,增幅为16.6%;辽宁省20比20更是增加了16387万吨,增幅为23.2%,虽然在20有所下降,相比年的增加量16387万吨而言,降幅较小。年,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7663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6%。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0万吨的省份有10个,黑龙江省排在第3位;全国氨氮排放量大于10万吨的省份有11个,辽宁省排在第10位,同时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类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严重从总体上看,东北城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车尾气正在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新型“罪魁祸首”,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底,哈尔滨市民用车辆比上年增加12.4万辆,总量达到14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总数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同比增加11.2万辆,增长12.6%。哈尔滨市整治大气污染压力最大,提出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目前,哈尔滨市建成区将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项目也要逐步向外转移。
4.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越积越多2012年,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差距明显,一半城市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却低于50%;辽宁省的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更是低于30%,超过90%的只有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相对其他两个省份要好一些,只有双鸭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业固体废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体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东北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由于处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并非是对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这些废物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会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或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累积而被植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二、东北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东北城市的生态环保建设原则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又要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技术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城市的和谐。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要以增加城市绿地为主构筑城市景观,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突出城市特色。绿色植被能够很好地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城市公园、街道两旁的树木、草坪都可以通过叶片来吸纳烟灰和粉尘。此外,修建屋顶花园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样能够起到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调整,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变。
3.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安全从水量、生态栖息地、水质恢复三方面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不仅考虑环境水质标准的限值,更强调从维系水生态安全出发,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从水源地保护区,城市景观水区,水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与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加大运营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城市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
4.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配置资源,禁止乱砍滥伐,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使物质、能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其在相对平衡状态下持续发展。转变城市管理模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东北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建设,发展产业生态学,推行清洁生产,把相关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工业生产园区,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厉行节约用水、用电,可以用自然能源的区域尽可能使用自然能,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强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要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区内人口增长,保护区内人口在承载力之内;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处置设施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使固体废物和垃圾远离城市,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长期,使其远离生物圈,脱离物质循环,坚持永久安全的原则集中处置。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使人们的观念改变并付诸实践。企业投入正常运营后,可实现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作者:姚震寰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