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精选18篇)
懂得总结经验,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撰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正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成就。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总结方式和技巧。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一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生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所有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阐述教学生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关键。教学生数学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数学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的问题,例如计算预算,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及解决其他的生活问题。在职业上,许多职业需要受过数学训练的人才能胜任。例如,在科学和技术方面,数学是基础。在经济学和商业领域中,数学是计算和分析的基础。因此,数学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技能。
在教学生数学方面,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水平,有针对性地教授数学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实际缘于并设置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四段,强调数学教育的意义。
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而且是为学生提供机会来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学科优势,从而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数学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并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五段,总结。
总之,教学生数学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学作为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是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关键。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并采用方法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工作,将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二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还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给学生,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得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还有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以师生间的频繁问答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是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拴住,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疑问,遇到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不具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的关键在于“定向、架桥、含蓄、揭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目标不明确当然难以完成好任务。明确任务以后便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会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路做好准备,要了解所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
1.自我反省式。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之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
2.个别交流式。即教师对个性特征鲜明、自尊心强的学生在思想、学习、班级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在个别交流前,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使交流具有针对性;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平等的、真诚的、可信赖的,以免学生产生不信任或抵触情绪。
3.书面交流式。教师通过学生的日记或作文、总结等,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写出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看法或建议,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也可写出自己的见解、想法及体会,形成师生之间书面的双向交流。
为了使学生能进行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需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最近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差距,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在设置问题情景时,要注意“度”的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无法形成认识上的冲突,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设置的问题难度太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情景,设置的问题应既是学生可接受的,也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探究性,这样可激发学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排除障碍。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理想的新课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促进知识正迁移的作用,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导入新课方法多样,,有开门见山、学生操作、师生游戏、巧设悬念等。例如,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我就利用悬念来导入新课。我在小黑板上出了20/4、360/6、19/6三个计算题,前两道同学们一下子就算出来了,最后一道把他们难住了。这时,个别同学喊起来:“老师,题出错了。”“不会的,你们继续往下除。”一会儿,有的同学开始发问:“老师,你叫我们除到什么时候才能除尽呀?后面的余数和商重复出现了。”“好,同学们发现了商和余数重复出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循环小数的特征。”顿时,同学们学习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课堂上应该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出示一根细绳,绳子的一端系着一根粉笔,把绳子的另一端用图钉固定在黑板上,系紧细绳,旋转拿粉笔的手,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圈。提问:粉笔转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也就是圆呢?这就使学生有一种渴望揭开奥妙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求取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现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对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倦。因此,要调整好整节课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如在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纸和一些火柴棒,指导学生用纸折出四分之一,拿出6根小棒,问它的二分之一是几根,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自己体会这些分数的意义。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抢答题活跃气氛,如果谁做题做得好,全班鼓掌三次给予鼓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三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生数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有体会,通过教学生数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系统化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探讨教学生数学的重要性。
第二段: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结合逻辑和推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问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学习思考的技巧,以及让学生参与竞赛等活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具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教授知识,更应该重视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参加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段: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教学生数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一直积极创设教学环境,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竞赛,并通过鼓励和赞扬,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将更容易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第五段:结论。
教学生数学是一项巨大而且充满挑战的任务。通过我的多年教学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需要出色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持续的学习和提高。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数学题目和实例,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数学教学领域中更好地肩负起我们期望的责任和使命。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四
摘要:在传统的生物演示实验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被动的听众,这种情况是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在演示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关键词:生物教学演示实验参与度。
从生物学的教学角度看,生物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家庭(课外)实验和学生实验3种类型。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能主动的参与,这样就较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
怎样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度,是笔者一直思考、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想必广大的教学同仁也有类似的困惑。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阐述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共享。
一、演示实验及其作用。
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叫做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功能。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学生没有感性知识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讲授或验证,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巩固有关的知识。
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使以后进行独立实验时,就会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因此,演示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二、演示实验的困惑。
演示实验是以教为主的,过去考虑最多的是教法,很少顾及学生在教师演示时的学法,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教师之所以做演示实验,是要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进行学习。
观察演示实验与观察其他演示教具相比,有其特殊性。所以仅仅按照常规的观察指导是不够的,我们要深入的观察演示实验时的学生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以教促学。
演示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才能将注意指向演示实验,才能在观察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才能使演示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演示实验的举措。
(一)语言引导。
演示实验配以适当的观察指导语,将能吸引学生的感性参与和语言参与,有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吸引学生注意,促进学生的思考。主要做法有:
1.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方向。
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的目标和方向,如提示学生本实验将要达到什么目的,或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观察中要注意什么现象等等。
如在演示小麦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时,明确本实验的目的就是从小麦种植中发现水分,在实验的观察中要注意水分的变化。
提示学生会有水分吗?水分从哪里来?2.胡明:《生物学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11月。
2.思考实验现象的特征和意义。
在传统的讲授或演示中,主要靠教师直接用语言来揭示。从考虑学生学习主动性出发,教师这种直接揭示将影响学生的参与性和参与程度,所以应该用启发的方法造成学生的“愤悱”的心理状态,应该用学生参与讨论的方法使其自己明白,自己经过思维去理解。
如在演示小麦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时,开始要突出:为什么要把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试管内壁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清楚试管内壁从干燥变为有水雾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干燥试管内壁水珠的来源。
3.深层次的理解实验现象和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与一般结论之间的联系。如应当从演示小麦种子含有水分的实验结论中,得出“水分是组成种子的一种成分”的.结论。
这种思考是理解评价该实验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推到科学结论的价值不在具体的某一结论的推导本身,而在于使学生了解推导的基本原则,理解这样推导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能恰当的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懂得如何科学地得出结论。
(二)学生适当的行为参与。
出处 xuefen.com.cn
感性参与的参与程度是不稳定的,不同学生的差距可能很大。所以最好能有行为参与与同感性参与共同起作用,参与效果才会好,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演示实验,顾名思义是教师的演示,所以想让学生在行为上参与难度较大。因为我们同时也要注意不失去演示实验本来的含义和作用,所以学生只能有适当的行为参与。
一般的演示实验情况下,学生的行为参与可以有三种形式:
1.学生承担部分操作过程。
如鲫鱼鳍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就可以指定一两名学生承担剪除各种鳍的任务,这样尽管只有少数同学在参与操作,但能对全班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
2.学生参与演示前后的操作和操作性练习活动。
比如植物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的演示实验,演示前可以让学生参与准备,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加信服实验现象的客观性。
在演示实验后,可以投影、板演等形式进行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一般结论的推导或有关的练习,这时可以尽可能多调动一些学生参与。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更多的学生从行为上参与。
利用电脑多媒体参与的形式是各人自己的终端机上对统一的模拟演示实验进行操作及其结果,并与教师自己的演示进行对照,这样参与的人数可以较多,教师又能通过主机对学生进行监控。
总之,作为直观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个演示实验,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去,使每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美珍、郑鸿霖、张代芬:《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五
论文摘要: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以知识及教育模式为载体。本文在高校数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介绍了数学建模教学中引导-发现教育模式对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基地,承担着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因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与着眼点。那么,在这项改革中,教育模式与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社会环境和受教育主体的需求而改变的,当代大学生面临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与走势,这些背景与走势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1]。
科技发展走势:科学知识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样情况下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市场经济走势: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竞争日趋激烈,就业与创业都有竞争,决定竞争胜负的是人的能力与素质,包括人的学习能力。
学习化时代走势:21世纪人类进入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任务,人可以离开学校但离不开学习。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但首要是学会学习,为一生的学习打基础。
经济形势走势: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创新成为第一位的,创新性学习成为最重要的学习。
21世纪的数学教育对受教育主体面临的上述走势表现出如下的反应和变化:。
3.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数学建模作为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恰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数学建模给学生们再现了一个微型的科研过程,这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无疑会有很好的影响,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近年来,数学建模已成为国际、国内数学教育中稳定的内容和热点之一,在建模内容、模式、范围与课堂教学内容真正意义的结合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拟出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优秀教师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对教学内容(教什么)和教学方法(如何教)进行合理的组合,即能按某一种或某几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本文主要介绍引导—发现数学建模教学模式[2]。
发现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拓展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在学习方式上,改变了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的状况;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在学习状态上,改变了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的状况;实施发现法教学,根据青少年好奇、好学、好问、好动手的主要特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像数学家当初发现定理那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在学习层次上,改变了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的状况;发现法教学不注重问题的结果,因为问题提出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从而在思维方式上,改变了求同型过多,求异型过少的状况;发现法教学旨在在发现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单是应对考试,从而在学习情感上,改变了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的状况。一般认为,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由以下四个环节组成:。
(1)设置情境或创设发现问题;
(2)收集信息并进行探索实验;
(3)引导发现,激励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
(4)引导评价,及时归纳总结。
“引导—发现”数学建模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学数学、用数学共同促进的过程。特别对于教师来说,教师的“引导”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环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最终由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使获取的知识成为继续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起点和手段,形成新的问题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循环。它的主旨应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在探索求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加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习惯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发现”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样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老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富有思考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因为发现法有两个效用:一是“兴趣”,即能使学生在发现中产生“兴奋感”,近而培养学习兴趣,从“化意外和复杂性为可预料性和简单性”的行动中获得理智的满足,能使数学建模教学比较生动活泼。二是“迁移”能力的提高。这是指学生从发现学习中能获得这样一种能力,在遇到类似的但未学习过的问题时其思维过程将大大缩短,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宗旨是要人们意识到并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师生比较平等,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应用在数学建模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己有一定的建模能力,可以接触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学生在采集有用信息时,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但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掌握建模方法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则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内容必须是较复杂的,符合探究、发现等高级思维活动方式。因此,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有选择地采用此模式进行教学,扬长避短,使此模式教学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3]叶平《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分互式”演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六
当代,教学正逐渐摆脱知识灌输性,而走向一种“其意义在于理解,是学生自主构建与创生”的内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主体性日益得到凸显和重视。相应地,在教学评价中也显现出这一特点,即在评价活动中,过去一直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性。学生参与教学中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参与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参与对同伴的评价。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这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理念。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参与。因此,学生参与评价,已经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怎样科学地进行、怎样制度化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
(一)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评价问题,实质反映的是教学观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教学双方主体性的问题,即教学以教师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目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经得到共识,主体性教学也正积极践行。让学生参与评价是主体性教学的特点之一。忽视教学评价中的学生参与实质上就是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带有“教师中心论”的色彩。
(二)是学习的一种更优化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学习的过程,都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以被评者和评判者的双重身价进入评价,可以使他们互动地经历评价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交流,产生碰撞,积极思辨,这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相关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提供了机会。
(三)改变传统师生单一线性交往方式。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是师生沟通的最有效途径。特别是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使学生成为教师这一传统权威的检验者和监督者。学与教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师生之间教学合作性得到真正加强。特别是作为教师,通过学生在评价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了解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便积极发扬优点,井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当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被肯定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主人翁心理,这一心理会激励学生增加对学习的热情和参与,进而更加努力学习。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的评价当然也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而是教学和学习相辅相成、进一步提高质量的过程。
二、影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不利因素。
影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不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教师或教学管理者方面的因素,另一个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传统“主体----客体”、“搜者----受者”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消极、等待的被评价者出现的。这种观念如今必须加以转变,当然这种观念由于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与主体地位的确立已得到很大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性得到真正解决。因为仅凭对教学现实的反思以及对学生客体地位的否认,就认为学生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事实上,学生只是“期望中的.主体”。这种仅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而在实践中得不到落实的“学生主体性”,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评价的一大障碍。
基于传统教学观念,以往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随意性较大,表现为有时根本不允许学生参与,有时随意地组织个别学生参与,但很少进行沟通和反馈。同时,传统评价观念认为学生在知识、认识、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发展的有限性,要学生参与评价可能很“麻烦”,因为学生缺乏评价所需的基本知识、不了解评价的意义、不能把握评价的内容、不熟悉评价过程、学生在评价中会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导致评价失真等等,因而评价效果不一定好。这种担心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否定,对学生的不信任。事实上,只有首先热爱学生,相信学生,才能逐步去开展后继工作。
作为学生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处于被控制、被管理的从属地位,这使得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观念与环境下也逐渐丧失对自己独立地位和平等主体的认识。在教学评价中,学生一方面会认为教学评价是教师的事情,是学校管理者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另一方面,在以往学生有限的参与评价中,由于其评价意见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对待,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躲避心理,认为那是一种形式而已,是走过场,即便自己尽心尽力去参与评价,好像也没有什么结果或反馈.甚至还带来不必要的心理或行为冲突。学生在传统教学评价面前表现的消极、被动情况自然存在,但反思一下就可以发现,学生的这种心理或行为状况,与教育管理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有很大关系。只要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转变,学生必然会转变。
当然,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中,还会存在一些个别的、“私自的”心理,如在对教师或对自己或对同伴的评价中可能出现贬低、抬高、无所谓、对比、嫉妒等心理。但这些毕竟不是主流,不能因为它们的存在就否定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体意义。面对这些问题,最需要的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不断、耐心地正确指导和引导。
三、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实践策略指导。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带来的是教学、学习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影响的是学生、教师等的促进性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刻不容缓,而积极探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策略或实践方式也是当务之急。
(一)建立规范的学生参与评价制度。
建立一种规范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制度是首要条件。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与指导下的行动,极可能带来实践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过制度规范的制定,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个参与方式等进行规范。有了这样的规范,学生实际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有了基本参照体系。当然,制度不是僵化的,在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或发现更好的操作方式,可以随时进行补充或更正。
(二)对学生参与评价给予充分信任。
对学生给予充分信任,是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参与性的一个前提条件,这有助于教师、学生自身以及学生同伴的发展。保罗.弗莱雷曾说:“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如前所速,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积极对话的过程。信任学生,就是要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评价中原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评价中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学生有一定能力参与教学评价。有了对学生的信任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信任以自然、诚恳的态度和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只有在这种信任以及信任所带来的期望中,才会体验自身的主体价值,才能被激发起积极参与的欲望,也才能为真正参与后继评价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浓厚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是赢得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种兴趣需要在评价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因为事先的口头劝说是无济于事的。这就不仅仅要让学生彻底了解评价的意义,同时还要通过采取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交互进行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评价过程,把评价变成是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以及能力发展的看法,深刻认识和反省自己学习情况,或进一步在同伴的学习过程与发展中进行思考。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体验到的也就不再是孤立,不再是被冷落或排斥,而是作为独立主体与他人的相交相融。在此过程中,学生全体验到自尊、交流、信任的快乐,会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最终促进自我完善的过程,因而会正确对待井积极开展自己所参与的评价活动。
(四)对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积极引导。
评价需要技术,但同时评价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在于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评价反映丁学生的认识水平,由于学生年龄、经验、知识以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以及方法上的有限性,可能在评价过程中会出现评价目标、内容、意见等方面的失误、不到位甚至偏颇,即出现学生评价低层次问题。这一问题的确在所难免,因此也就更需要教师或学校其他管理者能引导学生了解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熟悉评价程序,使用评价工具;同时在评价设计以及评价方法指导上也要耐心引导学生,并确保评价方法在课堂与学校管理中的可行性。
其次,在实施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祛除学生的畏惧、迎合、报复等不正常心理。要学生正确认识他们参与对教师评价的意义,以及这些评价后果带给他们自身的意义。在实施学生参与对自己的评价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祛除评价中压低、抬高或敷衍了事的倾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论是在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交流过程中,还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自己的评价意见、评价结论都是会得到其他评价者认真对待的,同时这也是对自己学习与发展负责的表现。在参与对同伴的评价中亦如此。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对同伴的评价,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客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一般来说,保持学生参与评价的长期性、正规性和全体性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五)注意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的坦诚交流。
仅仅把学生引导到教学评价的参与中还是不够的,在评价过程中或某阶段评价结束后,还需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对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的行为、意见或建议等坦诚相待。比如,在对教师的评价中,面对学生在评价中表现出来的疑虑、顾忌乃至尖锐的评价意见,作为教师或其他评价人员或学校领导,都要首先摆正心态,珍惜学生的意见,然后采取分析方式,坦诚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学生提出的正确评价意见要听取并纳入改进计划,面对学生评价不当的地方也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并进行解释,澄清误解。再如,在学生参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过程中,作为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与学生一起就其学生状况、能力发展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坦诚交流,使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评价意见,教师为什么会这样进行评价,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哪些是中肯的,哪些是偏颇的,应该怎样评价某一行为或状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师生之间彼此的相互了解与理解,从而积极促进双方的协调与合作,并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七
预习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讲新课前,首先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列出提纲,明确预习内容,同时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挑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学习小组讨论解决一部分;其余的难点,课堂上老师指导下来解决。预习效果不仅要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测,而且要求学生对预习的正误率进行自测,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都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段努力,大多数学生有了明显进步。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八
1。1开设医药数学建模课,向学生传授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素质等多方面均能得到提升和发展。
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课程比较有限,并且学生对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复杂的理论推导已经极为厌倦,如果数学建模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和教师“主导型”为主、简单的应用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话,其结果势必会使学生有一种再讲数学课和做应用题的感觉,既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和本质特色。
因此,如何使学生摆脱这种尴尬的现状已成为我们教学的一大难点。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大胆尝试研究型教学模式,即采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从最现实、最热门的医学话题出发,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进入到学习的角色中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建模的常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忽略繁琐的数学推导过程,让学生体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1。2组织兴趣研讨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实践能力。
近些年来,我们开设的医药数学建模课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其关键之处在于我们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数学建模兴趣研讨班,让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地参与到研究中去并且使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实践能力。研讨班面向全校各类医学专业的学生,并以三人为单位,划分成若干个组,通过专题研讨的形式开展活动。实践证明:通过这种研讨过程,学生不仅对所学的医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文献资料查阅、计算机编程、语言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也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优化教学方法,提升综合应用素质的培养效果。
2。1突出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能力。
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深层次学习的习惯与意识,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一改往日的“讲透,讲懂”的方法,忽略纯理论的繁琐推导,突出知识的应用思想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尝试在解决问题中与教师进行交流,下课带着问题回去。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通过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通过课堂讲解和研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课后作业,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应用与拓展知识。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想象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2。2以热门的医学问题为主线,贯穿数学建模的知识点。
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往往单一的方法是难以解决的,通常是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方能解决。
因此,以实际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将复杂的实际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简单的小问题,在解决每一个小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这种在应用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学数学有什么用、学了数学不知怎么用”的困惑。
2。3倡导举一反三,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的思维方法,针对一个案例的解决过程和方法,要求实现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组再现和优化构建,让学生在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中学会不断地总结与归纳,用成功的方法再去演绎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归纳演绎、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和方法,再进行实践,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
3结语。
随着医学院校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培养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探讨了医药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建模课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是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应用素质行之有效的方法。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九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工作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极为广泛。因此,学习数学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既有其理论基础,也有着实际应用的方方面面。教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第二段: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数学训练了我们的逻辑思维,从而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且,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析问题,以便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分析的思维方式同样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难题。
第三段:提高综合能力。
学习数学需要我们不仅关注纯粹的理论,还需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需要我们在课外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加以实践。这样提高综合能力可以更好的锻炼我们的学习能力,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第四段:培养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在现代科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更是需要有大量的数学人才。因此,教学生数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更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
第五段:总结,强调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教学生数学是非常重要的。透过数学领域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教学生数学,让他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为他们个人的学术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
论文摘要:数学建模教学研究成为当代数学教育方向之一,数学建模多媒体教学仍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去探索,针对大学数学建模课程特点,在现代教育理论基拙上,提出多媒体建模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认识。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个性发展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数学建模已有了很久的历史,近年来,我国陆续开始在各个大学把数学建模的内容列人研究生、大学生教学计划中去,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却还是很年轻的一门课程,数学建模教学及其各种活动迅速活跃发展,成为当代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多媒体数学建模教学更是一个新鲜事物,它的教学功效仍需要我们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去探索研究,相信只有努力把握好它们的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催化剂作用。多媒体建模教学还有很多潜能和作用等待我们发掘和利用。本文根据多媒体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信息量传播有余,学生课堂理解不足。
现在多媒体教学中有不少一味追求教学材料的数量,教学环节密度过大,屏幕切换过频,学生应接不暇、眼花缭乱,教学的重点、难点很难得到充分解决,直接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多媒体在数学建模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搞清教材知识点的主与次,合理布局内容及信息量,合理使用,不该用时坚决不用。尽量避免王顾左右而言他现象的产生,忌讳数学建模多媒体课堂教学成为现代灌输式的练习场。
教师所教的数学建模知识,大都是理论与技巧结合,必须经过学生在特定学习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建模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复制,绝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理解知识体系及其涵义,这种建构理解是无法由他人单纯靠灌输来实现的。
2屏幕内容生动有余,师生交流不足。
数学建模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在“直观生动”上,它可以激发兴趣,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样达到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的目的,然而学生的感官在接受直接刺激下,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看、记了,最多做到“放映”教师传授的内容罢了,显然忽视了学生在建模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创造性思维,就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感官记忆水平上,难以产生思维上的广泛、深人植入;甚至无法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致使思维滞后,造成思维缺乏想象。“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多媒体教学宁可不用。
要达到解决应用问题能力,就要在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及时准确丰富的语言交流是弥补学生基础薄弱、思维迟缓矛盾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生思维同步教师教学的桥梁,课堂教学互动性提高了,才能使学生在深层次的学习后,通过积极自主的学习,学会解决创造性问题。课堂交流如何充分发挥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当然这需要我们进行锲而不舍的亲历亲为才能逐步实现。
3教师课堂创设情景有余,学生间合作不足。
多媒体建模的演示教学容易做到信息来源丰富、详实,良好的课堂创设情景,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将学生很快引进建模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跨越时空、跨越学科,跨越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情感,情不自禁地自然进人创设环境。
数学建模是个系统过程,由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应采取各种合作方式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建模能力提高,思维上取长补短,技巧上扬长避短,养成同学间交流的习惯是顺利解决应用问题的重要环节。
沉浸在学生聚精会神、对课堂内容的心满意足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间的探索、讨论、合作和交流,就无法做到学生在心理_t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建模知识和技能是一点一点培养的,我们必须注意在这个教育平台上,合理创设数学建模问题情境,比如提出现实中最接近的热点问题、最可能产生共鸣的实际生活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活动特点,让学生如亲临其境,参与其中,使得每个学生有平等机会进行数学建模交流,让学生展现闪光点,激发创新欲望,那么,建模教学知识的长远目的或许就不难实现。
4课上体验有余,实践不足。
多媒体教学可以详尽再现应用性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尤其近年来,数学建模侧重问题解决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据此,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往往照搬成熟典型问题,试图一点带面,这容易造成中规中距的呆板模式教案范例,多媒体教学手段又给数学建模在课堂罗列大量所谓经典问题提供了可能工具,长此以往,培养出的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就不足为奇了。
数学建模离不开数学能力创新,势必要掌握足量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工具。学习数学建模知识可以培养训练思维能力。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掌握认知和思考的方法。数学建模都来自于工程技术及社会经济生活,学生清楚其重要的社会价值,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应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尤其随着现代多媒体飞速发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实战就变得很有可能了,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用原始数据验证完善模型的优劣,巩固课堂建模理论,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5建模成效标准单一,求全责备。
数学建模是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所涉及知识和方法是广泛的,所研究问题是复杂的,要学生成功接受这一领域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建模问题、解决建模问题的能力,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可急功近利。
教师要在坚持教学建模成果分析定性的基础之上,力求定量分析,充分挖掘学生的建模能力。在课堂评价学生在数学建模教学的表现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参与程度。不要苛求数学建模过程的严密、结果的精准。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创新性,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案有新意。模型采用的只要是现实中的真实数据,体现出必要的合理性、科学性,我们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不必追求全面,每位同学只要有一项做得比较好就应该予以肯定。简单讲,数学模型是实际问题的某些主要因素构成的的数学关系式,尽善尽美解决是理想,但不现实,应该特别鼓励学生创新工作中的亮点,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不断优化模型,在这一过程当中实现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逐步提高完善。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一
目前,新课改虽然已经普及,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能看见“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脱轨的痕迹,教师还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学生身上,没有完全将思维探究过程教给学生。然而,在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之后,就可以弥补“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脱轨方面的不足。针对新课标强调的数学建模观念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建立数学模型和建模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模型的形成并合理地使用数学模型。如在同分母数的加减法中,我在课件中呈现出这样一组数据,24 34;56 36;……56999 24999等,学生都能很轻松地回答出计算结果。随即我问道:“同学们都能这么快回答出计算结果,想必你们都有自己的小秘诀吧?”学生异口同声:“只要分母不变,将分子相加在一起就可以了。”我再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只要分母不变,分子就能相加吗?”有的学生明白了,有的学生对知识点还有点模糊,随后我用课件呈现一道由28 38=58引发出来的填空题:2个(%%) 3个(%%)等于5个(%%)。学生都很快地给出了答案18。那些不明白的`学生也豁然开朗了。从这一个探究过程可以看出,让学生从实际角度出发,对所看到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在理解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同时也就完成了算法模型的建模过程。由此可见,从学习和发展角度出发,建立数学模型是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的有效方法,能让学生通过建模的过程将知识技能同步,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提升了其数学素养。
二、在习题训练中,让学生孕育建模之花。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知识积累、解题思维以及数学思想抽象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有层次地设计基础习题,让练习起到孕育数学建模的目的。如在讲“圆的面积与周长”时,我列举了一道习题: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6cm2,圆的面积是多少?为此我还设置以下的解题判断:同学们发现正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了吗?其中一位学生说:“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可以假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a的平方等于6,圆的半径就是3cm,再计算3.14x(3×3)=28.26cm2。”随后我问:“这位同学的算法对吗(学生们开始自主探讨)?”有个学生考虑了一下后,“老师,不对,r的平方等于两个r相乘,不是两个r相加,所以这道题不能这么做。”我再问:“那有没有别的方式来计算圆的面积呢?”学生回答:“可以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直接将r的平方代入公式,也就是3.14×6=18.84cm2。”这位学生的回答我十分满意,“同学们,能不能将它作为一种规律性尝试使用呢?”学生回答:“以正方形的定点为圆心,变长为半径,圆的面积就等于r乘以正方形的面积。”从上述的习题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算出答案,而要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去深度地探究问题。让学生找出正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建立了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模型,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和提炼问题的能力。数学的探究过程就是提炼和探究的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数学知识才能得到积累沉淀,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大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建立一个简单易懂的数学模型。综上所述,教师应该从建模的角度去研读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要利用切合实际的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操作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接替方法。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二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到望都实验已将近一个学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不只学习到了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经验,也就“如何激活堂,提高学生参与度”这一问题和这里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并结合平日里自己的讲经历,总结了几点想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从教师自身说,应该有意识地用幽默的语言、适当的动作、新颖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做到这一点其实挺不容易的,它和教师自身的性格和气质有很大关联。有的人天生外向,热情开朗,能很容易地把堂气氛烘托起;而有的人比较静,内敛沉稳,不是特别擅长“搞活”堂氛围。那就要用充实、精彩的堂内容吸引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老师的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出教师的“真功夫”。
第二,好好利用前分钟。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进度或者班级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小活动。比如:让学生一起朗读一首外的.诗词;每日轮流进行前演讲;每日轮流分享一则名人名言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也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平时我会让学生去讲台上分享名人名言,并说明从中体会到的道理;或者提前一周定下下一周的演讲题目,让孩子们周末回家准备。在临近考试的一周,我会在前进行提问、听写、抽查背诵等。我发现通过这些小活动,学生们逐渐变得活跃起,敢说话了,上的时候举手的人也多了。
第四,分散讨论问题。如果全班都讨论一个问题,那么势必会有人游离于堂之外,不去思考。如果把学生分散开,去讨论不同的问题,比如第一二组讨论问题一,第三四小组讨论问题二……那么就可以比之前多一部分人参与堂。那么,如果有更多问题呢(四个以内)?是不是就更能让学生集中精力呢?我认为我们可以好好设计一下堂教学环节,适当地设置论题,尝试一下。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三
数学是一门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逻辑性以及思维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1]。此外,由于数学知识大多较为抽象和枯燥,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丧失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采用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充分参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充足的培养,让学生用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知识。
首先,生活化的数学的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生活化因素能够有效拉近学生数学知识的`距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其次,现代化社会更加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发展也能够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得到有效的推动,学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紧密连接自身的实际生活以及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推崇数学教学生活化,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在进行初中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够紧密的连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学质量能够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2]。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更新优化,为初中数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充足的动力。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现状,带领学生清晰的认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于教师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3]。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编写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部分、例题以及练习题中合理的设置生活化的内容。但是我们同样应当意识到,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在认知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将教材的有效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生活实际来挑选适合的生活素材,将生活素材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作出有效的保障,确保教学目的能够更好的实现。例如在对中学生进行“二次方计算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中,如果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进行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每天王伯伯都需要给我们的班级送水,那么每天王伯伯需要送多少水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与王伯伯有过接触,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兴趣将会不断地被激发,学生们一定会进行猜测,并且给出不同的答案。而正确的答案又是什么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每一桶水的重量,在得知每一桶水的重量为15千克的情况下,结合实际情况,对王伯伯每天送水的重量进行计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更加明确千克这一单位的概念,同时对学习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掌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紧密的连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将生活的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的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自主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四
北京市丰台第一小学刘淑香。
内容提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课堂活动中来,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参与思考、参与实践、参与讨论和创新、参与展示,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到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更有说服力。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的行为形成习惯。
关键词:
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邮票设计》这一课的开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邮票,那鲜艳的色彩、漂亮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们情不自禁想动手设计邮票,这就促使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
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爱所学的知识,更爱教这门学科的老师,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要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参与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一)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在学生动手设计邮票之前,要引导学生首先要考虑邮票的样式、构图、所表现的主题等方面的问题,然后再去尝试设计邮票,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邮票的票面构成,思考如何设计邮票等问题。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二)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邮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对邮票知识一无所知,到认识邮票,了解票面构成,从而去设计邮票,完成邮票的创作,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变过程,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邮票设计这一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一是设计邮票齿孔时,怎样设计才能使齿孔大小合适、均匀、开口向外、排列整齐;二是怎样才能设计出形状新颖的齿孔;三是如何向票面上插入文字。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在进行邮票设计的时候就会很顺利。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先用椭圆工具画一个正圆,然后从中取半个圆,用复制、翻转的方法画齿孔,并用文字工具插入文字。
另外,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创新”,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学生进行邮票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演示学生作品的形式,暗示一下。如:有的学生给齿孔增添了颜色,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他设计的齿孔与你设计的齿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增加了颜色的修饰。教师可以提示一下:他设计的齿孔很有新意,你能不能设计更有新意的齿孔呢?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想到齿孔的形状可不可以设计得有新意呢?要相信,学生创新的潜力是惊人的。当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有些同学就用“橡皮”工具擦出不同角度的半圆,然后把这些半圆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齿孔。这些齿孔中,有菱形的、椭圆形的、心形的,扇形的……设计出来的齿孔形状不一,各式各样。从而使设计出的邮票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学生看到了他们设计出的漂亮的邮票,尝到了讨论的甜头,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四)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五)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参与评价,学生更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这一教学宗旨。
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说话、行动、生活等方式。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学校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极有好处的。
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以后,就要继续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这种主动参与行为体现在每一节计算机课上,使之形成习惯,并稳定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
1.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
2.提高自身修养,真正做到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而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更有说服力。
3.注重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细微之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的行为形成习惯。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五
初中生喜欢思考有具体和直观的东西支撑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结合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关系,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将实际生活和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以便学生在生活情境当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就能够变得更加直观和具体,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实际生活当中的对称图形,在教学课堂上将“蜻蜓飞”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给学生,再配上动听的乐曲,在画面当中,很多的蜻蜓在飞来飞去。此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讲解蜻蜓翅膀的张合过程,紧接着提问学生:你能够从中发现数学概念吗?那是怎样的数学概念呢?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引导出来,以此导入新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变得更加容易,在实际生活当中引入数学的概念,跟实际生活统一起来,提高了学生以生活为视角学习数学的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实施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实施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策略,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比如,某个厂家在搞促销活动,张贴出了“满300送60”与“一律八折”的广告,教师提问学生在有限资金的前提条件下如何购物会是最实惠的。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学生会讲“满300送60”的实惠,而有些学生会讲“打八折”的实惠,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存在分歧的学生需要使用数学方法来验证自身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表扬和肯定观点正确的学生,及时地指导学生改正不合理的地方。教师通过实施生活问题导向型的教学策略,不但使学生学会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实际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渊源,在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着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事实表明,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但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以数学思维来分析与观察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续丽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08)。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联校)。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六
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以开发。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时都要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指导练习。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知识,众所周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主体――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的内化,这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讲评,使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学懂弄通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
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
于是,在学生的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小青蛙、小豆豆、大黄蜂・・・・・・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适时的启发,利于开阔眼界,引发联想。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适当地创设“愤”“悱”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参与。
[1][2][3][4]。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七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发展的教学情景,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调动学生主动动脑、动手、动口,使之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正面的肯定,重视个性差异,促要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忠孝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伊敏小学,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刊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主动参与兴趣情景评价引导会学乐学
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篇十八
初中数学课程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积累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初中数学教学不应当只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上而已,教师更多应该做的是将数学教学生活化,通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纠正学生数学很难学的原有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成绩,掌握学习数学的能力。数学就是关于数字的学问。它自古以来与人类的生活而息息相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运用案例比比皆是。数学课程既然源之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就必然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数学教师的一个责无旁贷的使命就是:利用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多多地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进而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数学感觉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无法将数学中的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因而无法理解数学中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将数学中的抽象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来。因而教师在上课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度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案例出发,从简单的角度开始思考和学习新知,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利用平方差公式可以快速解决数字之间的相乘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身边的案例出发,告诉学生在元旦的时候班长要负责买瓜子庆祝,其中瓜子的单价是8。5元一斤,而班长一下子就买了7。5斤,结果售货员阿姨没有用计算器计算就说班长应付63。75元,你们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吗?教师此时应当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学过的平方差公式,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看看如何像售货员阿姨一样快速地得出答案。肯定不少学生一经思考就会发现,原来售货员阿姨是这样快速得出答案来的:8。5×7。5=(8。0 0。5)×(8。0-0。5)=82-0。52=64-0。25=63。75。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果然是方便又快捷,而且学生们一般都有过购物经历,不管是自己还是和他人一起,教师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慨数学对生活的便利之余,不自觉地就被激发出了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素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师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将教学内容全面具体地传授给学生,因而在初中数学课上,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联系到一起,全面充分地运用到数学教学课堂上面来,将生活素材与学生的数学学习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并且进行适度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部分问题,掌握一定的能够运用于实践的数学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比如初中一年级正负数的学习,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只是学过自然数,并没有接触过负数,因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素材,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可以用一幢楼的楼层作为例子向学生讲解正负数的含义,以地平线作为0,也就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地平线以上的楼层,如一楼、二楼、三楼等等楼层数都是正数,可以记作 1, 2, 3,…而地平线以下的地下室楼层,如地下一楼、地下二楼、地下三楼等等都是负数,可以记作-1,-2,-3,…教师通过练习生活中的素材对学生讲解数学上的理论,抽象的内容被简单的形象化出来,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吸收,更能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把它们与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建立直接形象的联系,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生活化。
三、立足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立足于现实生活,站在数学的角度上处理现实生活里面的问题,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学生看到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来解决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自身便会感到数学的巨大作用,联系自身实际,他们也会逐渐学习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利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引进题目,最近同学们表现比较好,老师决定要给班里的同学买奖品,男同学x人,女同学y人,其中,男同学的奖品是每件五元,女同学的奖品是每件八元,加起来一共花了136元,老师想知道一共有多少个男同学可以得到奖品,又有多少个女同学能够得到奖品?如此一来,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避开课本例题学生不清楚鸡兔各有几条腿的尴尬,而且又能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让原本学生们不熟悉的新知识变得贴近生活,学生们也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然后接着进行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无意识当中,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理论知识,更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也实现了培育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教学目标。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时代在不断的前进,而学校的职责却从未发生过变更,始终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培养栋梁的地方。数学是推进人类自然科技进步的最重要学科,它的发展能够推动科技的不断变革。初中的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将初中数学生活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改革课题,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自身出发积极探索,将固有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知识,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