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教案数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教案数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②同桌交流。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
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4、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实践。
教师出示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2.班级交流。3.演读课文。
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板书: 2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画一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说一说,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3. 鸟的天堂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梢 暇 恋”新词“留恋 不禁 展示 颤动 南国 应接不暇”。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2.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回答文中设计的问题,勾划重点词句。2.同位讨论、小组交流、理解重点句。3.观察图,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4.质疑问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不禁:不由自主地。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2.揭题,学生自悟:(1)板书课题。
“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 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2)默读全文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
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4自然段):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5~9自然段):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 大榕树。
第三段(10~13自然):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
第四段(14自然段):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从“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体会到的。)
(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2.学习第二段:(1)出示文中插图。
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
(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线划出来。
(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
(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 出示文中插图。
(这两句话写出了这株大榕树的真面目。树木的特点是“枝上又生根”。枝上生的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之后就成了树干,这就是这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
(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6)小结: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
3.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色及鸟的姿态。用这样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来写,读起来节奏感强,非常上口。
②作者用了拟人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写出了鸟儿们在“天堂”里活泼、自由的生活,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
(3)感情朗读,体会这一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小结: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鸟的活动──不同大小,不同羽色,不同动态的鸟,构成了一幅“百鸟图”。是对事物变化活动的描述,这是动态描写。
4.学习第四段。(1)自由读第四段。
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读懂了什么。(由“回头看”、“我感到一点儿留恋”、“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到留恋。)
(3)感情朗读、深化理解:(要读出留恋、赞美之情。)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二)目标完成过程。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按游览路线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两天的记游,重点不同,方法也有别。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所见所闻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出示自学提纲:默读思考,集中交流、整理。
(1)时间不同:第一次去是在傍晚,第二次去是在早晨。第一次去没有看到鸟,因为天晚了,鸟儿们已经在树上栖息了;第二次去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儿,因为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
(2)因为这棵榕树很大,而且枝繁叶茂、土地湿润、环境安宁,正适合鸟儿做巢生活、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鸟儿得到了保护,便于鸟类的繁殖,因此它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文中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大榕树是静止不动的,文中作者从根、干、枝、叶等部位逐项来写,这就是对榕树的静态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10
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②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③写文章时,注意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及被称作“鸟的天堂”是名不虚传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不是唯一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或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等某一方面来谈。如:学了这篇课文,我懂了观察事物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而且还要注意事物在不同的时间里静态、动态的变化。)
(四)布置作业。1.摘抄佳句。
2.用“-----”线画出短文中静态描写的句子,用“──”线画出短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这只青蛙,两只大眼睛鼓得高高的,像两颗晶莹的玻璃球,可机灵了。我把它刚放在水盆里,那长蹼的后腿向后一划,“唰”地一下,就蹿出好远,还溅起点点水花。
板书:
4*.火烧云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用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1)自己读一读。(2)指名读,(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2)指名读
(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5、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
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效果察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字典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教学后记: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
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
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 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 ng)斜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
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①指名读生字、新词。
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
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三、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
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
1、听音乐谈感受。
2、结合生活实际说“看“。
二、主题学习
1、同桌搭档:
①给出第一幅图,瞬间看,记录下看到什么,同桌交流说。指名说。
②再次出示图,观察后,同桌交换意见。
③指名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后来又发现了什么?两次看到的一样吗?
2、小组合作:
①出示第二幅图,仍然是记录下第一眼看到的,小组里交换意见。
②再次出示图,给出足够时间看,小组内统一意见。
③推荐一名组员汇报看到的结果。
④其他小组补充纠正。
⑤指名说是怎样发现的?怎么看的?
⑥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补充,并做重点板书。
看
仔细、反复、多角度
说
看到的、想到的3、比赛看说:
(1)给出第三幅图,先:初看说说一开始看到的是什么;
然后细看 仔细看看到了„„
再反复看,多角度看看到„„想到„„
从„„看到„„再看到„„看出„„想到„„
(2)比赛规则:看得仔细、发现最多、最有趣、先举手、讲得大声、讲得清楚、讲得精彩„„听得仔细者都有奖。
单设:慧眼奖,巧嘴奖
三、拓展:善于发现的乐趣。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仔细观察的乐趣。师现场创设观察的情境,激起观察和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
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巨人的花园
一 学习目标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三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
2.过度: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9 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语。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un 第三声,不要读成 rǔn、y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2.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
学生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1.研读课文第二三—八段。
2.自然段,体验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读了这大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3.指导朗诵,能以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
4.续读第二三—八自然段,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你还想到什么情景?能模仿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生朗读醒悟前的对话。○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像。○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
三、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巨人砌墙与拆墙花园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几在脑海里,注意像“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等这样的词语。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 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三课时
一、练习写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
这些词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读读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还能组不一样的词语吗? 2.开火车说词。
3.选一个最喜欢的词用说一个句子。
4.重点指导,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5.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二、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相讲,听,提意见,并推荐一名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三、写同步练习
四、课后作业
1.找其他童话故事读一读,将给别人听。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
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
四年级教案数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篇二
第1课 错别字无处藏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word窗口的主要工具栏。
技能目标:
1、学会在word中文本的修改。
2、能通过开始菜单打开word,并能关闭窗口。
3、文本的插入与删除。
4、文件的打开与保存。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是办公自动化的一种体现和趋势,感受计算机与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亲密关系(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明白我国在软件开发上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word界面的认识,在word中对文字进行插入、删除。
教学难点:新文件的保存方法。
课前准备:word文章《找春天》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microsoft word,它能帮助我们进行文字处理。
2、问:有人用过吗?你知道它长什么样吗?
二、认识新朋友
1、出示word的图标
2、学生自己想办法打开word和“写字板”。
(1)word的打开方式:开始—程序—microsoft word,单击运行
(2)比一比,找一找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认识界面: 标题栏
菜单栏
常用工具栏
格式工具栏
文本工作区
状态栏
(用鼠标分别点到各个内容上,从出来的提示文字中想想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4)移动工具栏。
三、使用word修改文章
1、打开文件
谈话:有一个同学老写错别字,今天我们就用“word”来帮助他改正错误。你能打开放在“我的文档”中的《找春天》吗?
(1)学生尝试打开文件。
(2)方法:文件——打开,在对话框中找到相应的文件:找春天。
2、找找错别字
(1)找找错别字,看看有什么规律。(大多有红或绿的下划线)
(2)比比谁找得最多、最认真。
3、改正错别字
(1)试一试:你能把错别字改正吗?
(2)反馈方法:a、光标移到“表”的前面,按delete键,删除,输入“麦”。b、光标移到“表”的后面,按back space键,删除,输入“麦”。
*c、尝试用“工具——拼写和语法”菜单来查找文章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3)交流:用哪种方法更方便正确。
(4)选择你认为最方便的方法改正文中的错别字。
4、保存文件
(1)如果修改完毕,应当及时保存文件。单击常用工具栏的“保存”按钮就可以了。
(2)可以给自己的文件取一个文件名。
(3)一个新文件的保存方法:文件——另存为(a),把文件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四、练习
比眼力:将一段话输入电脑中,打几个错别字,让同桌修改。
第2课 感受千变万化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字体、字号和字形,并能通过格式工具进行字体、字号和字形的设置。
2、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互助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初步体验文字编排的美感。
教学重点:
word文档中文字字体、字号、字形的设置。
教学难点:
怎样通过文字的设置体现出文章文字编排的美。
教学准备:
1、设置好不同字体字体、字号、字形的作文范本(相同的内容,3种)。
2、设置好不同文章文字编排的作文范本(各一种)。
3、学生学习评价表(每小组一份)。
学习过程:
课前谈话:以学生上课用教材文字内容及编排为谈话内容,请学生谈谈对书本的印象。
一、范例激趣
1、出示文档《我的学校》(3种不同文字设置的内容)
2、提问:你觉得3个文档的文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个漂亮?为什么?
3、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小结(字体、字号、字形)。
二、挑选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效果进行示范(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点)
1、先选中要设置的文字。
2、然后在工具栏上选择相应的效果按钮,对选中的文字进行字体、字号、字形的设置。
三、学生操作
1、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设置效果对文字字体、字号、字形进行设置。
四、师生评价
1、选择一件作品请大家进行评价。
2、你觉得优点是什么?不足之处又在哪里?教师小结归纳:文章的标题字号一般不宜小于正文字号;根据文章不同的内容、文体设置合适的字形和字体,不宜太花俏。
3、请你找找你的作品在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的。
4、学生动手进行修改。
5、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完成评价表部分评价内容。
五、课堂调节
教你一招:※把教师机的格式工具栏隐藏※提问:格式工具栏的按钮如果不见了,我们该如何才能“找回”格式工具栏?请学生上来尝试寻找。教师最后演示,提醒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动脑或寻求帮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再次欣赏
出示设置好不同文章文字编排的作文范本(2种)
1、提问:展示的两个作品的文字编排觉得怎样?
2、教师提示:文字字体、字号、字形的设置要从文章通篇的角度去考虑文字的设置,体现文章的编排之美。
3、板书:文章文字的编排
七、再次操作学习
1、教师:把文章文字编排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我们大家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作品做的更完美。
2、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完成评价表剩余评价内容。
八、作品展示评价
1、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2、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品。(点评中应照顾全面,既要点评学生设置突出的,也要关注落后学生的情况)
九、课堂延伸
电脑的操作变幻无穷,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努力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多看电脑书籍,电脑杂志,提高操作技能。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份《电脑报》杂志,老师很多的电脑知识也是从书上得到的启发,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电脑小高手!
四年级上 第3课 体验缤纷色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通过格式工具栏为文本设置适当的颜色;
学会通过菜单为文本设置合适的动态效果。
操作目标:通过菜单设置文本格式。
情感目标: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对文字色彩设置,利用字体对话框对文字进行设置。
三、教学难点:文字色彩设置中不同色彩的组合搭配,实现文章内容与文字色彩的和谐统一。
四、课前准备:
1、上节课《画鼻子的游戏》学生作品的打印文稿。
2、一份今天的作文范本的彩色打印文稿。
3、使用不同配色方案的作文范本,放到“我的文档”中。
4、在学生机上安装一些比较可爱的字体。
五、学习过程:
一、引入:
1、展示:①上节课学生的作品--《画鼻子的游戏》(字体、字号、字形设置)的打印文稿。②这节课的范例《20年后的我》的彩色打印文稿。
2、出示不同配色方案的作文范本。(和谐的和难看)
二、任务一:字体颜色
1、学生自己尝试设置颜色;教师巡视,选好典型;
2、教师演示通过工具栏和菜单栏设置颜色;
3、学生演示设置其他颜色;
4、教师选取典型,反馈交流,学生的色彩搭配情况。
三、任务二:美丽的文字效果
1、教师示范如何设置动态效果(也可让学生示范);
2、(有些同学会将整篇文展设置成动态效果)教师也要展示一下;并让学生进行评价。
四、练习
可再出示几篇小故事,让学生选取喜欢的,根据故事情节整体效果的设置,包括色彩,字体等。
五、小结:
1、字体颜色可以通过工具栏和菜单栏进行设置;体会电脑操作中同一个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的便捷性;
2、动态效果的设置;
3、选择好对象后再操作。
第4课我们的作文集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word工具来合并文档,并对合并的文档进行美化。
2、掌握窗口的切换,文字的复制和粘贴等操作方法。
3、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切换窗口并选中文字。
教学准备:学生用于合并的若干文档,教师演示用的文档。
学习过程:
一、承前,导入新课
前面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在word工具中通过对文字的选中,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了美化。展示学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利用word来完成新的任务。出示课题。
二、文档合并
1、师引入:要完成自己的作文集,首先就要两篇或多篇文档的合成。
2、讲解演示:
(1)打开要合成的两篇作文。
(2)选择前面的word窗口,对文章进行“全选”,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
(3)切换到另一word窗口,确定光标的位置后单击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
(4)保存合成的文档。
3、学生试着把自己的两篇作文进行合成。有问题或新的发现请电子举手示意。教师巡回。
4、师生小结(1)粘贴时光标要先定位好;
(2)可用“编辑”菜单来完成全文的“选中”、“复制”、“粘贴”。
三、美化自己的作文集
1、教师简单介绍,只要求在完成美化后保存。
2、学生美化,选择进行展示。
四、扩展,巩固技能
1、师:自己的作文集做好了,我们要做一个全班的集子,能做吗?
2、说说你的打算。
3、教师讲解示范:
(1)在不同的标题下标上你的名字。保存文件。
(2)通过“文件” 菜单中的“另存为”,选择“网上邻居”中的“教师机”并“打开”。
(3)打开“学生作文集”文件夹,单击“保存”。你就把你的作文集传到了教师机上。
(4)现在你需要谁的作文集,就可以通过:“文件” 菜单中的“打开”--“网上邻居”--“教师机”--“学生作文集”--选中“xxx的作文集”--单击“打开”。这时就和我们今天的合成文档完全相同了,你就可以把我们全班同学的作文集合成为一个集子了。
4、要求学生通过这一方法。选择一个同学的文档做一个合成,并根据自己的要求作美化。
五、总结:word文档的合成和美化,是我们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遇到事情,熟能生巧,利用word强大的功能,大家都能做出非常漂亮的文档。
第5课我的e-mail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子邮件的概念和优点。
2、了解有关申请电子邮件的一般步骤,能够申请免费的电子邮件。
3、通过电子邮件的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激发对网络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油箱的申请
b、油箱的登陆
c、油箱地址的基本认识
2、教学难点:
区分用户名和油箱地址
三、课前准备:
安装并调试好内部的邮件服务器
四、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因特网的不断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因特网作为日常交流的载体。而其中最为常用的就是电子邮件,它已成为颇受欢迎的日常通信方式之一。关于”电子邮件“你知道多少呢?它是怎么工作的?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和传统的邮政信件比较,它有很多优点:速度快、费用低,并能传送各种多媒体信息,不过要有一个电子邮箱才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申请一个邮箱。”
二、初识e-mail
1、让已经有电子邮箱的同学说说他的邮箱地址,在哪儿申请的,并板书
2、观察电子邮箱地址,找找他们的规律
3、学生反馈后,教师小结
4、子邮件地址与传统邮政信件一样,电子邮件也需要书写邮件接受人的地址。电子邮件的地址由三部分组成。如:其中用户名是用户在邮件服务器上的信箱名,通常为用户的注册名、姓名或其它代号,用户名和域名之间用“@”分隔。
三、申请邮箱
1、指定一个网站:(并提示学生在申请电子邮箱时,要仔细阅读有关要求)
2、安排用户名:学校缩写 班级 学号
3、教师演示
4、教师巡视
四、登陆邮箱
1、提示学生区分用户名和电子邮箱地址。
2、提出要求
五、练习
教师指定一个能申请邮箱的网站,让学生试着申请一个邮箱,并把邮箱地址告诉好友。
第6课
邮件传祝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web方式写信、收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了解收信人、发信人及主题等概念
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web方式进行收发信件
情感目标:
1、感受网络通讯的便捷,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
2、建立垃圾邮件的概念,学生具有处理垃圾邮件的能力和辨别意识
教学重点:
1.利用web页面进行书写投递邮件
2、在web页面夏收取邮件并进行阅读
课前准备:
在邮件管理器上以老师的名义向每个学生发一封信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上节课每位小朋友都在网上申请了自己的邮箱。这节课我们要用我们申请的邮箱来给别人发送信息。
2复习邮箱登陆的要点
二、尝试发邮件
1让学生交流上节课教师布置的收集同学的邮箱地址。
2有没有同学会发邮件的?
3教师演示发邮件。
要点:收件人栏里,输入同学的邮件地址要完整。***@;要在英文输入法状态下输入对方地址。
三、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给老师发一封邮件。板书老师的邮箱名称老师收到邮件会给你回礼物的哦。老师公布收到的邮件,表扬老师群发邮件回复。(演示)收邮件请同学们点击收信,接收老师发来的奖励。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玩得开心吗?为什么?
第7课 分享成功
知识目标:了解邮件附件的概念及其阅读、保存、发送等方法。
技能目标:
1、能够阅读附件、保存和发送附件
2、能够利用回复功能向发件人直接回信。
情感目标:
1、通过与他人的互赠礼物,加强学生间的情感联系。
2、通过带附件邮件的收发,进一步提高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邮件附件的阅读、保存和发送。
教学难点:邮件附件的收发。
课前准备:以教师朋友的名义给教师发一封邮件,附件为搞笑内容的flash动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昨天,我的一个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他看到了一个非常非常好笑的flash动画,于是把它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想与老师一同分享一下这份快乐,同学们想不想来一起看看呢?
二、实践探索
1、寻找动画打开邮箱,动画会在哪里呢?
2、观看动画(部分)
3、保存动画如果我想把这个动画保存到我自己的电脑里面,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呢?
4、发送附件同学们想不想完整地看到这个有趣的动画呢?那么老师就把它发给大家,想想看应该怎么来发?
5、教师小结下面,我们同学们自己再来试试看。教师发邮件
6、回复邮件老师刚才发给了大家一个有趣的动画,那么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发给老师或者你的同学呢?要发给老师,有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发邮件。
三、交流讨论
1、说说你在传送的过程中的心得(成功与不足)。
2、说说你都收到或者发送了什么祝福?
四、课堂小结
1、说说今天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2、课后给你的朋友、父母、兄弟姐妹等等发送一份带附件邮件。
第8课
名片diy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灵活应用页面设置选项调整纸张大小、边距;
了解名片的作用以及名片需要包含的信息
2.技能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word 技能完成名片的设计与制作,并通过名片的设计、制作和使用,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能以附件的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将名片发送给同学;
3.情感目标:通过名片的设计与制作,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电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前准备:
各种自制名片(纸质)、打印纸
多媒体投影机、多媒体教学网、喷墨打印机、名片范例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入师:
我今天带来了其他班组同学自己制作的名片,他们特别想跟你们做做朋友。
(发放名片)请学生说说:你认识了哪一位的朋友?
师:那你们想不想跟他们做朋友呢,怎样跟他们做朋友?
出示本课内容:名片diy用什么软件制作呢?(word)
二、探究学习
1.同桌讨论(课件展示):
(1)名片上可以有哪些内容?(2)怎样的名片会吸引人?
教师活动
2.汇报交流
(1)名片上的内容:单位、姓名、电话、地址、电子邮件、理想、兴趣爱好?
(2)吸引人的名片:构思新颖的、色彩亮丽的、构图夸张的、有独特标志的??(字体、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增加图片、背景的变化、添加绘画)
(3)展示各种名片范例(通过投影机或多媒体教学网)
3.技术指导那你知道该怎么制作呢?
(1)打开word
(2)设定尺寸(名片的大小应该有多大呢、怎样设置)
(3)添加文字(文字输入框、文字工具栏)
(4)对文字进行修饰与调整
(5)保存4.教师指导
三、交流评价
1.做完的同学自我评价。
2.同桌相互评价。
3.学生利用电子邮件交换名片。教师巡视。
4.说出你认为是收到的名片中最漂亮的一张,并说明理由。
5.打印推选出来的名片
四、总结提高
我们今天做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通过制作我们自己的名片,大家知道了怎么设计、使用名片,用我们自己做的名片可以结交朋友,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第9课 小小通讯录
知识目标:1.了解表格的基本构成2.了解表格制作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能够通过菜单方式制作基本的二维表格2.能在表格里输入内容。3.表格里文本格式的设置。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学会做事先要有个计划;能用电脑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些帮助;培养学生学会相互关心。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表格的行、列与单元格;
2.规则的二维表格的插入;
3.表格中文本格式的设置。
课前准备:收集一些学生的电子名片信息。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的何成同学没来上学,听说他生病,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引出可以打电话表示慰问。老师这里有同学们上节课制作的名片,我也把大家的名片信息整理在了一张表格上。
2拿出名片和表格让两位同学比赛找何成家的电话号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表格。
二、认识行与列
1引导学生看课本认识表格。认识行、列和单元格。
2请同学们数一下老师的通讯录共有几行和几列? 3在表格的第一行有些什么内容?
4老师的表格有几行,记录了几个同学的内容。为什么少一行? 这里有几列,记录了同学的哪些信息
5问:同学们收集了班里同学的哪些信息?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信息?那么你设计的表格可以是几行和几列的呢?总结:我们在做事情前,先要有个打算,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三、表格制作任务
1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word里把同学的信息制作成一张表格,给它起个名称叫“通讯录”。
2交代导学卡的使用。
大家手头有一张通讯录制作流程,(示意看导学卡)
老师给大家分了几个步骤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一个个步骤下去。
3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阶段点评与辅导 哪些同学已经把表格做好,并在输入同学的信息了?表扬做得快的同学。表扬演示插入表格的同学。
四、任务2 填写通讯录
1完成了任务1后,请同学们进入任务
2把同学的的信息填入表格相应的列里。(可暂时打两三个同学的信息)
3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或集中辅导
五、任务3 美化通讯录
1填写好同学信息后,可根据导学卡的信息,进入任务3,美化自己的通讯录。
六、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1请做好的同学把你的通讯录介绍给大家吧!后教师评价
2教师将优秀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学生评价,(优点为主)
七、完善作品
刚才大家交流了自己制作的通讯录,现在你想不想把自己的设计得再漂亮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认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还可以设计哪些表格?老师适时出示一些不同的表格请你下课后去设计一些表格,让表格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吧!
第10课 画龙点睛写标题
教学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和学习使学生能掌握艺术字并能运用。
教学重点
会使用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调整艺术字。
教具准备
西湖的来历文章。多媒体课件一份。
学习过程
课前导入:
先出示一些报纸,如本校的七彩校园报等,让学生感受报纸的报头的文字的多样性。
提问:你感到这些字怎么样?你是否也想给自己的作文集加上这样的标题呢?
(出示课题:画龙点睛写标题)
新课教学:
1先打开一份文件:步骤:a双击我的电脑b双击d盘c双击西湖的来历
2插入艺术字:(教师演示)
a要把原先的文字删除:
b点击视图工具上的艺术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样式点确定
c在对话框中,输入“西湖的来历
d然后在字体的下拉菜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按确定。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插入的艺术字在文章的中间)
3移动艺术字
插入的艺术字把文章中的部分文字挡信了,哪怎么办呢?[移动合适的位置。] 教师:演示
a鼠标指向艺术字,单击并使鼠标指针变
状。
b按住左键不放,移动至合适位置,松开右键。
4改变艺术字的大小
选中艺术字后,周围出现8个黑色的小方块,你知道他们的作用吗?
(生:改变大小和方向用的)
请学生上来操作:指名2——3名学生)
现在你观看了这几位同学生操作,明白了没有?
指名学生说一说插入艺术字的简单过程。
三练习:
1给自己前面的作文集设计一款艺术字标题: 2反馈: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集体评议 3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
4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会使用艺术字了吗?请你简单的说一说。
第11课
图文并茂赞西湖
教学目标:
1、掌握插入图片的基本方法。
2、掌握图片格式设置的基本方法。
3、会通过“插入”菜单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4、会通过“格式”菜单对图片版式(环绕方式)进行设置。
5、会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
6、通过对文章图文并茂的设置,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情趣。
重点:图片的插入
难点:选择合适的环绕方式处理好图片与文字的关系。
课前准备:在“西湖”文件夹中建立“图片”文件夹,并复制相应的图片文件到“图片”文件夹中。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的内容:(略)师:一篇文章若只有文字,我们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如果文章有了图、文章就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怎样在上面插入图片呢?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一招。
二、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
1、小组内研究,自主探索。
2、学生示范讲解。
师:谁能说一说你找到的方法?好,今天你就来做一位小先生,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示范讲解)。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谁还有其它方法?
两种方法:
①插入剪贴画;
②插入“来自文件” ③学生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插入图片。
3、改变图片的大小
①学生自主学习;
②小结:选中图片,图片的4个角和4个边上就会出现8个小方块,这8个小方块叫做控点。将鼠标移动到任意一个控点上,按住左键拖动就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了。
4、设置图片与文字之间的环绕关系在“图片”工具栏上选择“文字环绕”按钮,观察一下有多少种环绕方式,然后把剪贴画移到合适的位置,再设置图片的大小。
环绕方式有五种:四周型、紧密型、穿越型、无、上下型
三、作品制作
1、导入:请同学们在《东方之珠》一文中插入剪贴画和图片,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并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使图片和文字的配合美观和谐,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2、学生制作,音乐伴奏。
3、小组内合作,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教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在文章中插入剪贴画和图片,大家掌握的较好,能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文章作品。课后,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选择其他文章配上合适的剪贴画或图片,完成后以交给老师,我将把好的作品放在学校的网站。
第12课 杭州美食知多少
教学目标:
1.文件夹结构的初步认识;
2.文本的复制、粘贴,文本格式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3、能通过“我的电脑”浏览介绍杭州美食的word文档;
4.选择三种有代表性的杭州美食,把介绍它们的文字复制到一个新的word文档中制作成一份小报;
5.设置好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字号和字形。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导入:杭州有着迷人的西湖美景,还有数不清的江南美食,而且美食后面往往还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想欣赏与美食相关的动人故事吗?
一、欣赏动人故事
1、打开教师事先放在学生桌面上的“杭州美食”文件夹。
2、如果想看杭州美食的精彩图片,可以打开“图片”文件夹,如果想欣赏动人的故事,那就打开“文本”文件夹。
二、留住动人故事:把这些故事编成小报,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1、选择一个赶兴趣的故事。
2、选中所有文字,单击“复制”按钮
3、新建一个word文档,输入小报的报头,单击“粘贴”按钮。
4、用同样的方法,把其他故事也粘贴到这个新的文件中。
5、为小报的报头、故事的标题和故事的正文各选择合适的字体和字号。
6、作最后的检查,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或其他错误。
三、保存
三、交流、评价,评出优秀的作品。
第13课
精益求精话美食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艺术字插入与格式设置的基本方法;
2.熟练掌握图片插入与格式设置的基本方法;
3.熟练掌握字体颜色设置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
1.为小报插入一个艺术字报头“杭州美食”并调整好大小和位置;
2.为每一种杭州美食插入一张相配套的图片并调整好文字环绕方式、位置和大小;
3.为标题和正文选择一种相应的字体颜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美化和修饰小报。教学难点:
处理好艺术字、图片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优秀作品,最好能给学生一个较为全面的素材库,其中有各种类型的素材。
学习过程
一、范例展示,激发兴趣
1、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已经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小报了,那怎样让我们的小报更吸引人呢?”
2、出示范例。
3、你认为每一份小报范本哪些地方吸引你,为什么?
二、制作艺术字报头
1、插入艺术字:师:小报中有一个艺术字报头会显得更漂亮一些。下面请打开我们上次保存的文件,试着插入艺术字标题“杭州美食知多少”。
2、调整艺术字:展示学生报头遮住文字的作品,大家来讨论解决的办法。
师:这个报头你们觉得怎么样?师:那你能有什么办法帮他解决?(设置环绕方式)师:在这张小报里,你认为哪一种环绕方式更好一些呢?
师:你认为给艺术字设置合理的环绕方式还有什么好处?
3、小结:我们制作艺术字报头可以用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一样,为艺术字选择一种环绕方式,然后调整好它的大小和位置。使得我们的小报内容丰富、清楚而且美观。
三、插入图片并设置文本颜色
1、引出插入图片
师:一份小报想要更吸引人除了有个漂亮的报头之外,你认为还需要什么?(插入图片、设置文字颜色等)
师:那是不是我插入的图片越多、设置的文字颜色越漂亮我的小报就更好了呢?引导学生,合理的插入图片和设置文字颜色,要考虑整体的布局。
2、学生插入图片并设置文本颜色
3、教师巡视教室,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相应指导。
4、小结,展示与评价教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让学生对同学的作品作一些点评,并说出理由。
四、保存作品
提醒学生保存时要输入相应的文件名。
五、课后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你有什么发现?
四年级教案数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篇三
1观潮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课后札记:
3鸟的天堂
一、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教学挂图。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
大家看,这是巴金作品《鸟的天堂》的巨型书雕。记得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此游览,曾写下《鸟的天堂》一文。
2、出示温故习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两次去了“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填时间),看到了
,第二次是在(填时间),看到了。
3、假如我们站在巨型的书雕前,面对的是一群前来观光的游客。你能不能上温故习题补充完整,在其前面再加上
一、两句导语,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解说。
4、同桌互相练习后,指名说,教师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板书课题后,从课题到课文内容,请学生一一回忆后,进行表达,其目的有三:一是检查上节课学习效果;二是再次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加深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三是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精读课文,感受熏陶——走近“大榕树”
1、默读课文第五~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榕树的?并为你的思考找找依据。
(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据:“渐渐逼近”。)
2、作者在远处时,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作者用生动的文字给我们展现在了眼前,从整体上让你感受到了榕树有哪些特点?(作者从整体上写出了榕树的大小、颜色和形状,还交代了榕树的位置。)
3、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朗的读书中。
4、当作者近看榕树时,他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这“美丽”到底指什么呢?细细地阅读课文中第七、八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它的美?(它的美丽在于它是一株大树;它的美丽在于它的姿态——卧在水面上;它的美丽在于它的茂盛——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它的美丽在于它的色彩——翠绿。)
6、作者来到鸟的天堂时正值夏季,叶子早已成为深绿色的,为什么作者还说是“翠绿”的颜色?你从中感到到了什么?(一个“翠绿”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它在生长,在不停地生长,每天都有新的生命在诞生,每天在我们的眼前都能看到新的叶子。)
7、把“那翠绿的颜色„„”与“这美丽的„„”联系在一起,再读一读,你对这“美丽”又会有怎样的思考呢?(榕树的美丽不仅指它的外表,还在赞美它的内在的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说,作者感受到了榕树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大家,感受到了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8、细细地阅读,我们读懂了“美丽”这个词语,既是对榕树外在美的赞叹,又是对榕树内在美的赞颂。读书,不能放过课文中的每个词,每句话。读出词语、句子中包含着的另外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读书中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反复咀嚼词句,读出词句的厚度。既引导学生把书读懂,又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精读课文,感受熏陶——走近“鸟”
1、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见到了什么?作者写出了鸟的什么特点?
2、还有的鸟儿在干什么呢?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有的,有的。
3、“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文中的话说一说?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一只鸟儿的动态,谁来读一读,把你的理解也读出来。
4、还有什么鸟呢?它在干什么?也像作者那样,进行细致地描写。拿出本子,写一写它的举动。
5、这里树美,鸟美,还有一种美隐藏在第九自然段中,你发现了吗?(保护环境,保护动物。)
6、难怪作者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上了引号?(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设计意图:学习语言,其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发挥美丽的想象,补充课文中的空白,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学生言语表达的训练。)
(四)抒发情感,感悟主旨
1、我们游览了美丽的鸟的天堂,感受到了这里的树美、鸟美、人更美,你能为这里的美景创作一句广告词吗?让更多的人都能了解它,走近它,欣赏它,感受它。
2、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以创作导游词为开始,以创作广告词为结束,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给予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语言,用语言。)
(三)作业
1、必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做:阅读巴金老人曾写的《旅途随笔》。4火烧云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
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字典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检查对重点字,句的理解情况
六,作业布置
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7蟋蟀的住宅
http:// 21
四年级教案数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篇四
四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课
歌唱祖国
教学目标
1.公民都必需唱好《国歌》。在212.掌握旋律行进方向——“上行”的音乐知识和进行曲调即兴创作活动。
指导学生唱好《国歌》。
重音符号及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效果。
第一课时
1、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四种形式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四种形式 1.聆听管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谁作曲
(2)你们唱过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歌曲吗?请举例并唱几句。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193
5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
(2)
4.师生议论。
5.聆听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6.师生议论。
7.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生平及其代表作。
三、音乐
(1)先简单讲解“上行”
(2)„„
3.聆听独唱、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
第二课时
1、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聆听《歌唱祖国》
师生问好歌。
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拍及附点音符的时值。
2.跟着录音小声唱曲调。
3.准。
4.跟着录音或教师的伴奏歌唱国歌。
5.带有“>
21世纪我们民族是否还存在危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起来!起来!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1)(2)“前进”的谱上又用强音记号(>)?(3)为什么“前进”“前进”“前进”最后还要加一个“进”
6.自行排练歌唱表演、造型表演、歌 舞表演。
7.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8.21世纪我们要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奋勇前进。
三、聆听《歌唱祖国》
1.欣赏《歌唱祖国》(第一段歌词)
(1)听到过这首歌吗?什么时间听到的(2)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齐唱还是合唱
2.复听《歌唱祖国》全曲。
(1)这首歌分为几个部分
(2)每个部分讲述什么内容?(3)跟着音乐哼唱行吗
3.师生议论。
4.完成课本上的编序号及涂色。
第二课
家乡美
第一课时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东方明珠》(上海)南)(内蒙古)、《杨柳青》(江苏)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3.记录。
4.学唱《杨柳青》(江苏)、《大雁湖》(内蒙古)感。
学唱《杨柳青》(江苏)、《大雁湖》(内蒙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的口头音乐创作。《杨柳青》是江苏一带流传很广的民地方方言。歌曲表达了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二、学习歌曲《杨柳青》
1、欣赏《杨柳青》的演唱。
?你能哼唱吗?
2、轻轻地跟着录音哼唱一次。
(1)
(2)?(1 2 3 4 5 6)
(3)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xx xo”?在出现“xx xo
(5)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海
(1)
(2)
(3)
5(1)在“ xx xo
(2)
第二课时
学唱《大雁湖》
(3谈家乡风光。
45学习切分节奏作感性铺垫)。
62/4拍改编成3/(1)
(2)
(3)按顺序唱歌。
?)
((4小节一句)。
掌握)。
(教棒)点谱学唱。能唱准即可(为以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海南)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 省市丰富多彩热爱。
2、从聆听上述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1、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海南)
2、掌握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杨柳青》、《大雁湖》
二、聆听《故乡是北京》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戏歌。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2?歌曲是
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
3?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独唱——
第四课时
2、从聆听上述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教学内
1、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海南)
2、掌握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杨柳青》、《大雁湖》
二、聆听《故乡是北京》
1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欣赏《故乡是北京》——
2?歌曲是
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3
?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独唱——
第四课时
一、123
(1)歌曲的内容。
?
(2)歌曲的表现力。
?为什么?
45保江山。
6独唱)
7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三、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第五课时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
(海南)、《东方明珠》
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学习内容
聆听《东方明珠》
一、聆听《东方明珠》导入
上海在改革开放的90?它有什么特征?(由11界第三。)
2设问:歌曲情绪怎样?(深情、浪漫)
3?
()
4(哪个声部)?哪句是合唱?合唱有没有区别? 师生讨论。(男女声的混声合唱。)
5关系?这需要静静地听、深深地思考。
8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二、编创练习
4第一谱例的结束音以“ 5 ”为宜。
第二谱例的结束音以“ 1 1 ”为宜
三、小小音乐会
第三课 快乐的校园
1.(调式)。
2.在实践中初步掌握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知识并进行看图创作。
指导学生用欢快、!十分钟》、《大家来唱》
第一课时
《哦!2/4
1.4010分钟也同样非
你听听他们的十分钟在玩什么? 2.聆听范唱。
3.师生讨论这首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4.5.学习曲调。
(1)先学习前8小节。
8小节中有哪两小节是一样的?重复出现了几次?这两小节你能唱一唱吗?剩
?(2)讲解2/4拍号及指挥图式。
(3)学习第二句的8小节。
(4)把这16小节连接起来唱一唱。边唱边划指挥图式。
(5)再下面的8
(教师用柯尔文手势带着大家唱)(6)最后一句六小节跟我学唱。
6.7.跟着我的前奏完整地把歌唱一唱。(8.练一下两小节的固定节奏型伴奏。
9.10.?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表演《大家来唱》
1.?你听!2.聆听范唱子的图式。
3.(1)先学唱前8小节。注意1→i?(2)再学唱后8 小节。
5.8
6.二声部合成(这是难点)。
(1)
(2)
声音中间。做好一句及时表扬。让学生体会到二声部声音和谐带来的悦耳快感。
7.水到渠成。
8.配上打击乐伴奏。
三、在图的下方配上节奏或用图谱表示”的创作练习。
——图谱。也可用强弱的连续黑、白圆圈表
第四课
甜梦)
教学目标
1.本课的四首描绘“月夜美好的意境。
2.第一课时
1、聆听《月亮月光光》
2、聆听《小夜曲》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月亮月光光》 1.(详见教材分析的谱例)。
2.3.复听全歌。
这样的速度对表演这首歌起什么作用? 4.再次复听。
(1)?(2)?
三、聆听《小夜曲》
1.在室外演唱的歌曲 或演奏的器乐曲。2.欣赏《小夜曲》。
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
3.复听《小夜曲》主题旋律。
mi。
?主旋律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衬托乐器的演奏方法上有什么
特征。
4.再听一次全曲。
5.第二课时
1、聆听《梦幻曲》
2、表演《愉快的梦》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三、聆听《梦幻曲》
1.介绍《梦幻曲》是《童年情景》之七。
2.初听《梦幻曲》。
?是哪个声部演唱的?听完后介绍童声无伴奏合唱的形
式特征。
3.复听《梦幻曲》主题旋律。聆听主题音乐(出示主题
旋律谱)。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跟着这段音乐哼唱一下。
4.复听全曲。
5.四、表演《愉快的梦》
1.?你听听这是日本孩子做的《愉快的梦》
播放cai
2.?在梦中看见了什么?(子。)
3.师生谈话议论歌曲内容。
4.你们是否注意到我刚才听的时候在做什么?——
(教师范唱4小节曲调)。
5.46.4小节曲调。也就是带色块的4小节曲调。
7.()8.大家跟着我一起唱第三乐句。
9.10.大家要非常连贯流畅地把曲调唱一下。注意连音线。
11.再听一次范唱。
12.全体唱歌词。
13.小结下课。
第五课 童 心
教学目标 1.的“小
2.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符点节奏要唱好。
彩笔
第一课时
表演《荡秋千》、聆听《山童》。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1.佬族儿歌中的玩荡秋千是多么有趣!2.设问你能听出这里有几句是重复的乐句。
3.学唱第一乐段曲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1)
另外学唱曲调必需要打拍子或划 2/4 拍指挥图。
(2)“ ”、"“ 自学。
5.用稍快的速度流畅地唱全曲。
6.1.2.??? 4.学唱第二乐段曲调。学生
3.——童年多美好的意境。
表演《小孩世界》。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表演《小孩世界》
1.想像力。
2.歌曲的识谱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读谱解决。学唱曲调还是分两个乐段分别学唱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
3.(1)(2)
(3)2/4
4.5.如果第6.7.1.2.3.四、课堂小结
第四课 水上的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2、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3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表演《小螺号》
一、学习表演《小螺号》 书本的描述中想
1、欣赏范唱。
412(2)
(如3)
(1)
4小节
准?最好的办法是用指挥划
2(3)特色。
3、表演歌曲。
(独唱、领唱)要发
挥个性特长。总之要表现渔家儿童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聆听《划龙船》
1?(端午节
?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
国诗人?(屈原
2?我们来实践两种形
b
号子(教师范唱《划龙船》
3?(许多人唱同一曲
调)请看教材上的图解。
声乐演唱形式介绍——齐唱
1(1)几个脸部。表示有两个以上的人都在同时唱歌。
(2)图形谱。表示同一曲调。
(1)
(2)?
4处合着音乐用打击乐器加强其 气氛。注意动作的统一、整齐。
9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2教学内容
聆听《水上音乐》、《船歌》
一、复习歌曲《小螺号》
跟伴奏带演唱
二、聆听《水上音乐》
1船为其奏乐助兴。亨德尔为其写的《水上音乐》。
2?
3(将3/2改为3/4)跟琴哼唱谱例。3跟琴哼唱谱例。
放慢速度其效果是一样的。
关系。
(自定)
(将3/2改为3/4)示。
?用乐器演奏的姿势来表
?
三、聆听《船歌》 教学基本要求
2介绍体裁(详见教材分析)。
3?为什么
5什么好像有坐在船上的感觉。
6首作品的原作是女8
9四、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2、唱好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欣赏二重唱《船歌》。(由于该歌)
教学内容
一、复习歌曲《小螺号》
跟伴奏带演唱
二、学习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你能哼唱吗
作于20世纪50
好曲调。
(1)用2/4
(2)学唱可分两个
(3)“荡”的情景。(4)的协调和谐。(1)
(2)课堂上重点唱好第一段歌词。
(3)能背唱第一段歌词。
1980年第二次少年
(4)
6三、创作歌曲的练习
12析。
34——修改——试唱。
结果。
5四、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情况。第七课
祝你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表现更为和谐丰满。
23、在聆听《祝你快乐》乐曲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拍手拍手》
23、聆听歌曲《祝你快乐》
一、学习表演《拍手拍手》
1.2.聆听歌曲《拍手拍手》范唱。
进行表演。
表示该音要唱得加强、加重。
3.(1)听第一部分曲调范唱。
?有没有基本相同的曲调?第一、第三句基本相同。
(2)音准。
(3)5.(1)听第二部分曲调范唱。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部分曲调。
(3)找出歌曲中的重音记号。
(4)唱法及其作用。56.7.8.9.10.二、学习聆听曲《祝你快乐》
1.聆听乐曲。
2.再细听乐曲。
请你合着乐曲轻轻拍手或敲击打击乐。
3.讨论演奏该曲的形式及乐器。
4.边看教材中的图5.4.学
舞动作。
6.7.完整地合着乐曲边跳边唱。
8.三、教师总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党走的坚定信念。
国早日统
教 学 内 容
一、学习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二、聆听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
一、聆听歌曲《彩桥架到台湾岛》
1.2.3.看着歌词合着歌曲录音哼唱。
4.唱
6.7.8.9.二、学习演唱曲《阳光牵着我的手》
1.2.再听范唱。
5.学
3.看谱听教师范唱第一乐段曲调。
?
4.学生自学第一乐段曲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读谱能力较差的学生。
(1)重点指导唱好一句。
(2)
(3)全班齐唱第一乐段。
5.学唱第二乐段。
6.以稍快的速度、热烈的情绪唱好全曲。
7.填入歌词
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
8.9.充满活力地唱好歌曲。
10.三、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八课
龙里格龙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热 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兴趣。
1、京剧的行当划分及京剧表演。京剧行当的辨认。
2、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的情绪。
一、导入
二、走近京剧
1、京剧的四大行当
l
2、京剧的伴奏乐器
l
3、京剧的脸谱
后请搜集京剧脸谱资料那一组同学评评。
欣赏价值。
23、京剧的表演形式
欣赏与分辨
三、唱京剧《龙里格龙》
1、听赏与交流
“京歌”。音乐风格既有京剧传统的神韵又有时代精神。演唱它将给大家带来一种愉快而又别具一格 的京剧音乐体验。
2、再听《龙
4、唱歌词
5l 里格龙》依次出场表演、造型。“净”和“丑”角可带上脸谱表演。
1、谈感想
请你说说。
2、介绍京剧的发展
了
一份力。
四年级教案数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篇五
第一单元《东海渔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2.能为歌曲创编几个舞蹈动作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难点: 切分音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回答
师:看来你们对大海并不陌生,谁来说说海边都有什么? 学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海有关的歌曲,请你听听,歌曲中唱了什么? 教师播放歌曲
二、学唱歌曲
师: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谁来说说赶海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师:赶海是指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落潮时到海岸上打捞或收集海产品。让我们跟着小姑娘一起去赶海,请你眼睛看着课本跟着老师学唱。1.分句教唱歌谱,强调切分音
2.教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谱,及时纠正 3.教师用较慢速度带歌词教唱
4.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纠正不准确处 5.师:下面,请你听着录音在心里默唱。学生跟录音默唱
6.师:现在你能把这首歌曲完整地表现出来吗? 学生跟录音演唱
三、分析歌曲
师:歌曲从几个方面表现了小姑娘赶海的愉快心情,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课本上5个方面是怎样表现的?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师总结
师:让我们欢快地演唱歌曲吧。学生演唱歌曲
四、创编动作
师:你能为歌曲创编几个动作来表现欢乐的小姑娘吗?分组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展示 教师小结 结束新课
第一单元《东海渔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速度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中不同速度表达的不同情绪 教学难点:
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东海的渔民在黎明时分出海打渔,可是遇到了惊涛骇浪。他们勇敢地和海浪搏斗,胜利而归。教师播放歌曲
师:听了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二、欣赏乐曲
1、完整聆听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丰收欢乐而归》,它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表现了渔民战胜风浪后丰收满载而归的情景。乐曲的三部分情绪和速度是不同的,你能听出来吗?把你听到的写下。学生聆听,写速度 师: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2、分段聆听
师:让我们来听听每段音乐描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分段欣赏,描述音乐表现的情景
3、完整聆听
师:音乐是丰富的,我们能从中听到蔚蓝的大海、灵巧的海鸥。。。让我们来完整地聆听,再次品味吧。学生完整聆听
三、小结
师:你们还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这首乐曲的感受吗?
学生在讨论中结束新课 师巡堂
第一单元《东海渔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2.能哼唱并创编两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
能感受歌曲中寄托的思乡情 教学难点:
能哼唱并创编两小节旋律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创设情境 学生复习《赶海的小姑娘》
师:大海有美丽的外表和丰富的物产,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大海吗? 学生回答
师:大海对我们非常的重要,既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故乡,让我们来听歌曲《大海啊,故乡》。
二、新课教学
师: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师:你觉得歌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深情地表达了一位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让我们再来听赏一遍,你对哪句印象最深? 学生聆听 学生回答
师:请你跟着老师来唱一唱,共同感受这浓浓的思乡情。学生分句跟唱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整演唱
师:现在请你跟着录音演唱,并思考为什么歌曲要用3/4拍? 学生演唱 学生回答
师:是的,3/4拍仿佛起伏的海浪波涛,歌曲中1、2小节的节奏也模仿了海浪荡漾,请你跟着老师读节奏。学生读节奏
师:请你模仿这样的节奏创编2小节旋律。学生创编 教师巡堂
第一单元《东海渔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螺号》 2.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欢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 2.认识d.c.、fine音乐记号 3.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创编 教学重点:
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教学难点:
多变节奏和大跳音程的演唱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复习歌曲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小螺号》。
二、新课学习
师:请你们耐心细致地听一遍,注意课本上的音乐记号是什么意思。学生聆听 学生回答
师:d.c.表示从头反复,fine是结束的意思。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多多注意,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学唱吧。
1.分句教唱歌谱,强调节奏、大跳音程 2.学生挑出难句,单独练唱 3.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谱
师:下面我们来听录音,请你们将歌词带入,在心里默唱。学生听录音,默唱
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唱得很好,用你们的歌声来证明吧。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纠正 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 学生回答 学生演唱
师:老师仿佛听见声声海螺,一个个欢快活泼的孩子了。让我们跟着伴奏演唱。学生跟伴奏演唱
三、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
师:我们在这个单元学唱和欣赏了很多和海有关的歌曲和乐曲,老师相信我们也能自己创编出有趣的音乐故事,首先跟着老师学唱课本上的音乐素材。学生学唱 学生分组创编 师巡堂 生展示 师生评价
四、师小结
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我们的田野》 教学目标:
1.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能以优美抒情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能准确演唱弱起节奏、延音线 2.体验旋律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家乡,谁来说说自己家乡的美丽? 学生回答
师:家乡确实非常美,有位作者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家乡的美丽,我们来听听。教师播放歌曲
二、学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中描绘了什么田园风光? 学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丽。让我们一起来学唱歌曲吧。
1、学唱歌谱
师:我们先来唱歌谱。
师分句教唱歌谱,强调弱起节奏、延音线 师带领学生完整演唱歌谱 生完整演唱歌谱
2、学唱歌词
师:我们先来朗读歌词。学生在伴奏下朗读歌词
师:现在我们把歌词带入,轻声演唱。学生带歌词演唱,教师及时纠正
师:这是一首优美的歌,我们怎样才能唱好? 学生回答
师:是的,就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来演唱吧。学生演唱
三、背唱歌曲
师: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歌曲记在心上,请背唱歌曲的第一段。学生背唱,教师巡堂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优美的歌曲,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美,感受了美,让我们一起唱着这优美的歌结束今天的课吧。学生演唱结束新课
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教学目标:
1.难用弹跳、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2.认识顿号,重音记号、换气记号,能正确演唱 教学重点:
1.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2.歌曲弱起节奏的准确演唱 教学难点:
1.顿号,重音记号、换气记号的识记和演唱 2.有表情地准确演唱歌曲 教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我们的田野》,再次感受田野音乐的魅力。学生演唱《我们的田野》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风格的田野音乐,听听有什么不同? 教师播放歌曲 学生回答
二、学唱歌曲
师:听完歌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 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歌曲: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意大利民歌,抒发了儿童对美好自然的热爱。“梯里通巴”就是快来吧的意思。现在就分乐句跟老师学唱这首歌谱吧。教师分乐句教唱歌谱,强调弱起、休止符的准确 师:跟着老师把歌词带入试试。学生跟着老师带歌词演唱,教师及时纠正 师:请你跟着录音演唱歌曲。学生跟录音演唱
三、认识音乐记号
师:下面你来听老师唱一唱,注意有什么变化? 教师演唱歌曲 学生回答
师:是的,仔细的孩子已经发现了,歌谱上有很多音乐记号,正是这些音乐记号让歌曲听起来生动了许多。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教师讲解各种音乐记号
师:你们来唱一唱,用歌声把音乐记号表现出来。学生演唱标记音乐记号处,教师指导
师:我们来完整地唱一唱,看看谁最能表现出春天田野的热情召唤。学生演唱
师:真是一群热情奔放的孩子,请你想想,我们还可以用怎样的形式让歌曲更生动? 学生回答
四、创编活动
师:对啊,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动作来表达我们的欢快。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在歌曲x处加上动作或声音。学生分组讨论 师巡堂
师:就让我们跟着录音,用最喜欢的形式,最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结束今天的课吧!学生演唱
第五单元 故乡的桥
第一课时:在阿维翁大桥上
一、上课。同学们好。
二、导入
这节课我先让大家猜个谜语,请听好: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答一建筑物)是什么?一块告诉我吧。对,是桥。同学们,在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水,有谁的地方就有桥。桥不仅方便我们的交通,还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饶有盛名的桥。(课件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桥”的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三、学唱歌曲
1、下面我们就先来欣赏这首法国歌曲,仔细听都唱了哪些内容?一起来听。(录音1)
2、好,歌曲我们听完了。这首歌曲我们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情绪的。对,非常欢快。那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内容?谁来说? 对,这首歌曲歌词非常简单,就是孩子们在阿维翁大桥上围着圈子跳舞歌唱。心情怎样?歌曲中有一个词,对我们跳的多欢畅。好极了。后面接着是“先这样跳吧先生,然后在变花样;然后是先这样跳吧朋友,然后再变花样。”
3、那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遍歌曲,并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打拍子。对,可以拍手、拍腿等等。只要你喜欢。(录音2)
4、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请同学们认真听我的拍手与你的有何不同?(师拍手)你来说。对,我拍的有强有弱。这样拍好不好?同学们都有着很棒的音乐感觉。这首歌是2/4,2/4的强弱规律是第一拍强,第二拍弱。
5、那我们就边听歌曲边按强弱规律拍手伴奏。(录音3)
6、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已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那就随老师的琴一起唱一唱。注意强弱。
同学们一遍就唱这么准确,真棒。请大家看大屏幕:这首歌曲节奏比较规整。大都是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只有在第二部分出现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谁来试唱这一句?你来,你真大方。非常准确。同学们一起唱一唱。(师弹)
7、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记号吗?这是延音记号。它的作用是延长它所在音符的时值。在这里“5”要唱两拍。让我们完整的再唱一遍。注意强弱。
8、听了同学们的演唱,我也想唱一唱。请大家仔细听,我在力度的处理上与刚才有何不同?(师范唱)
你觉得老师这样唱好听吗?同学们其实歌曲力度的处理方法有很多,只要符合歌曲的情绪,怎样唱都可以。我刚才是运用了乐句间的力度对比来处理歌曲,这样的处理使歌曲更加流畅、更加完整。
9、那同学们也来试着唱一唱。(师伴奏)
10、我知道咱们班有很多喜欢唱歌的同学,谁愿意来领唱歌曲的第一部分。好,你真是个善于表现的同学。第二部分大家齐唱。注意力度对比。
11、同学们配合的真默契。谁来说说这首歌你觉得还适合哪些演唱方式?那今天咱们就来尝试一种新的演唱形式——轮唱。
其实轮唱是最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敢于尝试吗?我把咱们同学分为两组,南边为一组,北边为二组。演唱同一段旋律,但演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一组同学先开始唱,二组同学等一组同学唱完两拍后再开始唱。像这样(师唱)但因为一组同学是先唱的,要想跟二组同学同时结束,就得在最后第二小节唱两遍。像这样(师唱)明白吗?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试着配合一下。老师来为你们指挥。
12、同学们配合的太默契了。是不是很有趣。我们完整把歌曲唱一遍吧。第一部分齐唱,第二部分轮唱。注意力度对比。(师弹)
四、拓展
刚才同学们非常和谐、非常默契的演唱了法国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同学们,不同地方的桥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不同地方歌唱桥的歌曲的音乐风格也是不同的。下面 就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戏曲风格的中国歌曲《北京的桥》。(视频)
五、总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搜索更多的关于“桥”的
第二课时:北京的桥
一、组织教学
学生随歌曲《小放牛》愉快地走进教室。
资源利用:歌曲《小放牛》内容描写的是赵州桥,它具有1400多年的历史,教师这样的设计意图,目的是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中唱到了什么? 生:赵州桥。
师:对,赵州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它被誉为“天下第一桥”。那么,有谁知道赵州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生:„„
师:赵州桥有1400多年的历史。说到桥,我们国家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桥的文化也是很丰富多彩的。那么,老师想问大家,在你的心目中,有没有你最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桥?一位同学只能说一个。
学生交流喜欢的桥。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单元的学习,而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桥”(出示大屏幕)。下面,让我们充满感情地演唱与桥有关的法国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
三、欣赏
(一)《北京的桥》
师:大家都见过很多的桥,有的桥曲曲弯弯,有的桥傲然挺拔。桥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充满智慧的人民在河流的两岸、崎岖山路的两旁建造桥,方便人们的生活。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好: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见,桥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能给人们一定的想象,所以它经常成为文学家、画家和音乐家描绘、表现的对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音乐作品中的桥。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音乐作品《北京的桥》。听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聆听歌曲《北京的桥》,感受歌曲的情绪。
师:北京有一大特点,就是桥很多,歌曲中都唱到了哪些桥呢? 生:十七孔桥、金水桥、三元桥„„ 师生共同交流。
金鳌玉栋:鳌是大龟的意思,栋是虹的意思。古代有很多的建筑都雕刻着象征着富贵和吉祥的福兽,像狮子、龙、龟等。金鳌就是金龟的意思。
十七孔桥: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它有十七个圆形的拱,也叫十七拱桥„„ 金水桥:是皇宫里金銮殿前的桥,也是古代大臣上朝的必经之路„„ 课程资源: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桥的历史资料。资源利用:这一环节可以给学生交流的机会,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可以达到知识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为家乡的桥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心情,感受创作者对北京的赞美之情。
师:同学们,第一段歌唱的桥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段歌唱的桥都是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桥。
师:是啊。歌曲的第一段唱了北京古老的桥,而第二段歌唱的就是北京现代的桥了。那么,北京现代的桥有哪些?
生:三元桥、安贞桥„„
师:北京的桥真是太美了,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北京的桥?(教师播放课件:北京桥的图片)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前搜集有关北京的桥的图片,并把它配上音乐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播放。资源利用: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北京的桥文化,从而,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歌者在创作和演绎这首歌曲时,对家乡和桥的热爱的情感和赞美的心情。
师:简单了解了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你听一听,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歌曲分为几部分?
生:可以分为两部分。
师:对,那这两部分的音乐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部分是叙述性的,用亲切的语气告诉我们北京有什么桥。它像说话一样,歌词让我们听得很清楚,采用了说唱的形式,就好像说着不过瘾,干脆把它唱出来。第二部分是抒情的,抒发歌者对北京的桥的赞美之情和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师:同学们,这么好听的歌曲,大家想不想一展我们的歌喉,唱一唱啊? 学生哼唱歌曲,感受歌曲的风格(教师用电子琴伴奏)。师:歌曲在曲调上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样的风格? 生:像唱大戏一样。具有戏曲风格„„
师:对,这首歌曲运用了民族调式,借鉴京剧唱腔的一些特点,通过对北京千姿百态的桥的歌唱,歌颂了北京这座古老的文化都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歌曲从古老的桥唱到现代的桥,一座座桥带着我们走向未来。从桥的历史发展,我们就能发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资源:参照教参对这首歌曲的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两部分旋律的不同情绪和特点。采用电子琴为学生的演唱伴奏。资源利用:这一环节,教师选用电子琴伴奏,采用富有强烈戏曲风格特点的节奏,引导学生通过演唱、聆听,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二)《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北京的桥,下面听听这首歌曲,它唱的又是什么地方的桥呢? 教师播放歌曲《桥》。生:水乡的桥。
师:对,歌曲描绘了水乡的桥的特点,那么水乡的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交流、回答。
师:对,知道我国的水乡在什么地方吗?在江南杭州、苏州一带,那里的水多、桥也多。而且那里的桥多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窄小的河道上修建的桥也是千姿百态的,把陆地、河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那儿的小桥大多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拱桥,不像我们现在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桥那样雄伟壮观,但却另具一番超然脱俗的自然美。歌曲以说话的语气、长短不一的节奏和舒展的音调,描绘了水乡小桥的特点。
师:想不想看看水乡的小桥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播放课件:水乡桥的图片)
课程资源:教师收集大量描写水乡的桥的特点和优美姿态的语句和教参中对作品的介绍,并制作成幻灯片的形式播放。
资源利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聆听感受歌曲《桥》的情绪和风格,通过看水乡的桥的图片,更加直观地欣赏水乡的桥的特点。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水乡的桥的特点。教师再组织美的语言加以小结。将学生带入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师:复听歌曲的第二部分还是描写桥的吗?歌唱了什么?
生:“愿做桥一座”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愿与故乡长相厮守的心愿。
师:对,作曲家在第二部分描写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愿像一座桥一样默默无闻地伫立在那儿,为人民服务不求索取和回报,贡献自己的一生。一句话道出歌曲的主题,游子对故乡梦迁魂绕的思念,愿与故乡长相厮守的心愿。
学生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的最后一句,感受歌曲情绪。
课程资源:将歌曲分为两部分,教师参考教参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内在情感。资源利用: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受、分析第二部分的情绪和情感。特别是最后一句,让学生抒发对家乡桥的赞美和热爱的情绪。
四、听听想想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北京的桥》和《桥》这两首风格不同的歌曲,你觉得这两首歌曲,哪一首更像是北方的音乐?哪一首更像是南方的音乐?为什么?
生:《北京的桥》是北方的音乐;《桥》是南方的音乐。
师:对,南方的音乐一般比较细腻,委婉流畅。《北京的桥》有一种京味十足的戏曲风格,表现了北方人的豪爽性格。
课程资源: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
资源利用:通过对两首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感受南方与北方音乐的不同风格。了解不同的地域音乐的风格也是不尽相同的。
五、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桥,欣赏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桥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缩影,人类文明的象征。我们欣赏了北京的桥,水乡的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桥好吗?
学生介绍桥的资料。教师出示图片大家一起欣赏。
课程资源:搜集有关世界著名桥的图片,制作课件播放。
资源利用:让学生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知识的欲望。使音乐与文化相联系。
最后,复习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结束本课。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领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2.能够以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的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3.积极地思考怎样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歌曲情感。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怎样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歌曲情感。深化对歌曲内涵的体验。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2/4 1 2 3 4 5—
i 5.i 5.5 4 3 2 1— 同 学 们
好,您好,您好,李 老 师 您
好。
二、导入
三、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师: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初听音乐,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师:你听到这首歌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生:特别悲伤、伤感、非常优美等。
师: “妈妈”用歌声讲了个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放音乐,学生陶醉的聆听歌曲。)师:谁想说说?
生1(争先举手):在讲有地主的时候的事情。生2:在讲“妈妈”小时候的艰苦生活。生3:讲“妈妈”多么不容易。师:你们说的太好了!这是一首叙事性歌曲。歌曲通过舒缓悠扬的旋律交待了妈妈讲故事的时间和场景,歌曲还通过沉缓、叹息的音调以“妈妈”的口吻叙述了过去旧时代的艰苦生活和母亲经历的苦难。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听听。请你边听边思考,这首歌分为几段?
(再次聆听,学生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为歌曲分段落。)师:分为几段?为什么?谁想说说?
生1:分为三段第一段说的是“妈妈”讲故事的时间和地点。生2:第二段描述“妈妈”在过去的艰苦生活。生3:第三段好像跟第一段差不多。
师:你们真的是太棒了!我不得不为你们竖起大拇指!歌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第一段:描述了在晚上我们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第二段:“妈妈”讲述在旧社会时期艰辛的生活。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妈妈”讲故事的场景。2.教师范唱
师:这么好听的一首歌你来听听我唱的怎么样好吗?(好。)(教师有感情范唱。)
师:你们觉得我唱的怎么样?谁想说说? 生:挺好的。
生3:唱的特别美、特别陶醉等。3.熟悉歌曲
师:你们想不想唱一唱?(想)那我们先一起轻轻的哼一哼。(放音乐)小胸脯挺起来,注意用上气。(学生哼唱,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唱的还不错,如果气息均匀一些会更好听。让我们用“a”再来试一试,好吗?(好。)注意保持“a”的口型,小手放到你的腰上,注意气息保持。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美,我都陶醉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歌词好吗?(好)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歌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四、处理歌曲
1.引导学生表现歌曲第一段亲切、平和的情绪。
师:下面我来把第一段分别演唱两遍,你们来听听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适合我们歌曲的风格?
(教师分别用中速、快速两种速度演唱,让学生感受不同速度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学生仔细聆听,然后选择适合叙事故事的一种。生:应该用中速演唱。
师:那我们加上歌词轻轻试一试好吗?(好。)在你演唱的时候小耳朵注意听音高。
(学生随教师伴奏演唱第一段。)
师:你们说咱们在演唱的时候力度上还有需要吗? 生1:应该是安静的。生2:我觉得应该不轻不重。师:因为第一段是在叙述讲故事的时间和地点。那我们一起用自然的声音来演唱这一段。那么在演唱的时候,注意你的咬字吐字,还有气息要均匀。
(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表现歌曲第二段悲愤、凄楚的情绪。
师:你们唱的非常好。我们听听第二段的情绪有没有变化?(放第二段音乐)
生:感觉有点悲伤、愤怒、凄惨等。
师:你们来听听用哪种声音和情绪更适合第二段的演唱?(教师采用不同声音及速度演唱第二段。)
师:谁想说说?是用比较低沉的声音,还是比较轻飘的声音演唱? 生:我觉得应该用比较低沉的声音。
师:“妈妈”回忆当年艰苦生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生:气愤、难过。。。师: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学生随琴演唱。)
师:通过你们的演唱感受了“妈妈”在当年的那种悲愤的情绪。你认为这段歌词中哪一句最能体现“妈妈”最艰苦的时候? 生:冬天的风雪,妈妈却只穿着单衣裳。师:那我们在演唱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句? 生:声音加重一点、把心里的那种气愤的心情表达出来。
师:那我们把这句一起来唱唱。注意带有重音符号的那几个字的演唱力度。
(学生随琴反复演唱两遍带有重音记号的乐句。)3.结尾三句渐弱的处理
师:在我们整首歌中,出现了很多力度记号。咱们比比看谁的观察力最强,找找我们的谱子里都出现了哪些力度记号。生:有f mf p mp pp。师:他们分别表示——
生:强、中强、弱、中弱、很弱。
师:我们来看看第二段的最后三句,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旋律一样。
师:除了这些共同点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每一句的开头都有力度记号。
师:那你们看看这三句我们应该怎么唱?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生:声音越来越弱。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这三句力度上是从f —mf —pp,就是越来越弱。那我们试着唱唱这三句好吗? 生:好。
五、完整演唱歌曲
师:我们的第三段其实就是重复了第一段的旋律,那么我们来一块合作演唱这首歌曲。我们这一组来演唱第一段和第三段,这一组演唱我们的第二段。我看看你们的合作怎么样?(学生分组合作演唱这首歌曲。)
师:让我们一块来完整的演唱这首歌曲。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听音乐,气息保持住。听好音乐。学生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 生齐说:《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师:通过演唱这首歌曲,我们知道了在旧社会妈妈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妈妈有着非常悲惨的过去,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学生随音乐走出音乐教室。)
《秧歌舞》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秧歌舞》 2.学习民族舞蹈秧歌
二、教学目标: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过反复的欣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2、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完成简单的秧歌舞动作,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教学重点:听过唱歌、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教学难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音乐问好
(二)导入
师:在第三单元,我们共同走进了民族的节日。感受了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以及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另一个热闹的场面。首先请同学们看几组图片。(课件出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上一回,老师让你们回去搜集关于秧歌的资料,谁来汇报一下。(找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的做以补充)
师:秧歌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至今已有逾千年发展历史,有着自己成熟而稳定的风格。东北秧歌是我国四大秧歌流派之一,以其红红火火的场面和情趣盎然的姿态,历来深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秧歌舞》。
(三)学习歌曲
1、初听。师:我们将这首歌曲来完整的欣赏一次。
思考:歌曲的节拍是多少?情绪是什么样的?(听录音机的音乐)
2、再听。师:歌曲是四二拍的,四二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生回答)(出示节奏)找生拍出该节奏。(放音乐)边听音乐边用手拍出该节奏,教师用锣来演奏)
3、第三次听。(出示节奏)找生拍出该节奏。(放音乐)边听音乐边用拍退拍出该节奏,教师用镲来演奏)
4、第四次听。(出示节奏)找生拍出该节奏。(放音乐)边听音乐边用拍合唱台的方式拍出该节奏,教师用鼓来演奏)
5、学唱歌曲。
(1)师:我们将节奏赋予音乐中,这样好听的歌曲唱出来一定更有意思。(出示歌词)看歌词,我们将这首歌曲再来完整的欣赏一次,可以跟着小声的唱一唱。
(2)随琴完成,教师指导。(3)随音乐完整演唱。
(4)师:歌曲的演唱我们已经掌握,现在我们将歌曲的歌谱来唱一唱。(教师弹琴)
(5)背唱歌曲。
(四)表现歌曲。
1、师:这么欢快活泼的歌曲,我们就这样坐在这里唱,好像有点……(引导学生说出演唱形式)
2、学习秧歌步。(学生会的请学生完成)
3、(拿出锣、镲、鼓及学生自备的各种手绢等)随音乐边唱、边敲、边跳。
(五)总结 师: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老师非常感动,就让我们用这热烈的东北大秧歌来结束这节课吧!(师生共同扭起东北大秧歌)
《阿细跳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学生能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2、能力目标:
a、能够自己上网查找、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学生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的情绪,能够简单分析乐曲的特点。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
c、能够根据音乐的情感状态及其变化,自由、即兴地创编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本课作品,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我国各族民歌、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加深对中华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全体学生能够关注并愉悦地参与到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去。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教室(学生自由律动)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新课、资料展示
师: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乐曲是老师前几节课介绍并布置大家预习过,查找过资料的欣赏曲《阿细跳月》。郑老师知道你们每个小组已经把查找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存在了班级的文件夹中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进行资料展示。[各组代表上来进行资料展示后,教师总结]
(四)新课教学、乐曲欣赏
1、师:接下来我们开始欣赏《阿细跳月》。[出示课题]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来欣赏[课件]①这首乐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②这首乐曲是用西洋乐器还是民族乐器演奏的? [欣赏后学生回答]
2、师:这是一首民乐合奏曲。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遍,大家对这首乐曲有了印象。下面请同学们进行第二遍欣赏。听听看这首乐曲的旋律有哪些特点?整首乐曲围绕主旋律发生了哪些变化?[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舞蹈欣赏、表现音乐
1、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大家对这首乐曲有了一些了解。知道了这是一首以彝族民间音乐为素材,朗朗上口的乐曲画面。下面请同学们欣赏《阿细跳月》舞蹈画面,并注意观察里面的舞蹈动作。
2、很多同学被里面的舞蹈场面深深地吸引了。舞蹈画面和音乐的融合使乐曲感觉更欢快、热闹了。现在让我们再欣赏一遍,观察并学习里面的基本舞步。
3、欣赏完以后,请个别同学上来模仿后教师讲解基本舞步并示范。
4、在舞蹈欣赏和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基本舞步。
5、师:下面郑老师再介绍同学们观看电影《阿诗玛》,这也是一首典型的彝族音乐,看看里面的演员是怎么表现音乐的。结合我们刚才学的基本步,每个同学进一步创作。
6、请个别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想做的动作。
7、接下来再放一遍舞蹈欣赏,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学会基本舞步的基础上,怎么进行更多舞姿和队形的变化。
8、放音乐分组跳。教师下去进行引导。
(六)教师总结